細集料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細集料檢測技術要點與質量控制
引言:細集料在工程材料中的核心地位
細集料,通常指粒徑小于4.75mm的巖石顆粒(如天然砂、機制砂),是混凝土、砂漿、瀝青混合料等建筑材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物理化學性能直接影響著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硬化混凝土的強度、耐久性以及瀝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因此,對細集料進行科學、規范、全面的檢測,是保障工程質量、控制工程成本、延長工程壽命的關鍵環節。
一、 核心檢測項目與方法
-
篩分分析與細度模數測定
- 目的: 評定細集料的顆粒級配,計算細度模數(Fineness Modulus, FM),判斷其粗、中、細程度。
- 方法: 依據相關試驗規程(如JTG E42 T0327),將烘干試樣通過一套標準篩(孔徑通常為9.5mm, 4.75mm, 2.36mm, 1.18mm, 0.6mm, 0.3mm, 0.15mm, 底篩)進行篩分。
- 計算: 計算各篩的分計篩余百分率、累計篩余百分率。細度模數FM = (A4.75 + A2.36 + A1.18 + A0.6 + A0.3 + A0.15)/ 100 (A為各篩累計篩余百分率)。FM值越大,表示砂越粗。
- 判定: 將實測級配曲線與規范要求范圍比較,并依據FM值判斷砂的粗細類別(粗砂:FM=3.7-3.1;中砂:FM=3.0-2.3;細砂:FM=2.2-1.6)。
-
表觀密度、堆積密度與空隙率測定
- 表觀密度: 材料在絕對密實狀態下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含開口孔隙)。常用李氏比重瓶法測定(JTG E42 T0328)。計算公式:ρa = m0 / (m0 + m2 - m1) * ρw (ρw為水的密度)。
- 堆積密度: 材料在自然堆積狀態下(包含顆粒內部閉口孔隙和顆粒間空隙)單位體積的質量(JTG E42 T0331)。計算公式:ρl = m / V。
- 緊密堆積密度: 材料在振實或搗實狀態下單位體積的質量(JTG E42 T0333)。
- 空隙率: 反映顆粒堆積的緊密程度。計算公式:空隙率 = (1 - ρl / ρa) * 100% 或 (1 - ρc / ρa) * 100% (ρc為緊密堆積密度)。空隙率大小直接影響混凝土或砂漿的需水量和強度。
-
含泥量(粘土、淤泥、塵屑含量)測定
- 目的: 測定粒徑小于0.075mm的顆粒含量。這些顆粒會包裹砂粒表面,阻礙水泥石與砂粒的粘結,增加用水量,降低強度和耐久性。
- 方法: 標準淘洗法(JTG E42 T0333)。將烘干試樣置入容器中加水攪拌,靜置沉淀后倒去渾濁液,反復操作直至水清澈。烘干剩余物稱重。計算公式:含泥量 = (m0 - m1) / m0 * 100%。
-
泥塊含量測定
- 目的: 測定原狀顆粒中粒徑大于1.18mm,經水洗手捏后小于0.6mm的顆粒含量。泥塊在混凝土中形成軟弱部位,危害更大。
- 方法: 將試樣過1.18mm篩,篩上部分用水浸泡、手捏,再過0.6mm篩,稱量篩余(JTG E42 T0335)。計算公式:泥塊含量 = m1 / m0 * 100%。
-
堅固性試驗
- 目的: 評價細集料抵抗凍融循環或化學侵蝕導致風化崩解的能力。
- 方法: 硫酸鈉溶液浸泡-烘干循環法(JTG E42 T0340)。試樣在飽和硫酸鈉溶液中浸泡,然后烘干,如此循環5次。計算總質量損失百分率。損失率越低,堅固性越好。
-
有機物含量試驗(比色法)
- 目的: 定性檢測可能存在的有機雜質(如腐殖質),這些雜質可能延緩水泥水化或與水泥成分發生不良反應。
- 方法: 將試樣與3%氫氧化鈉溶液混合,靜置24小時后觀察溶液顏色(JTG E42 T0336)。顏色深于標準色,則需進一步驗證其對砂漿強度的不利影響。
-
亞甲藍MB值測定(機制砂或混合砂專用)
- 目的: 評價機制砂或混合砂中粒徑小于0.075mm顆粒(石粉或粘土)的吸附性能,區分無害的石粉和有害的粘土。
- 方法: 在試樣懸浮液中逐次加入亞甲藍溶液,用玻璃棒蘸取液滴在濾紙上觀察色暈擴散情況(JTG E42 T0349)。當色暈持續5分鐘不消失時,記錄所加入的亞甲藍總量(MB值)。MB值越高,表明粘土質含量越高,危害性越大。
-
氯離子含量測定
- 目的: 檢測砂中氯離子含量,防止其對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造成銹蝕。
- 方法: 通常采用硝酸銀滴定法(JTG E42 T0343)或電位滴定法。將試樣溶液中的氯離子轉化為硝酸銀滴定終點。
-
堿活性試驗(必要時)
- 目的: 評估細集料中的活性礦物成分(如蛋白石、玉髓、某些燧石)是否可能與水泥中的堿(Na2O, K2O)發生有害膨脹反應(堿-硅酸反應ASR)。
- 方法: 巖相法、砂漿棒法(ASTM C1260/C1567)、快速砂漿棒法等。需根據工程重要性、環境條件及集料來源決定是否進行此項檢測。
二、 檢測流程與質量控制要點
- 代表性取樣: 嚴格按照標準(如JTG E42 T0301)在料堆、皮帶運輸機、貨船或車船上多點、分層或分時取樣,混合縮分后獲得有代表性的實驗室試樣。取樣不當是導致檢測結果失真的首要原因。
- 試樣制備: 按規定方法對樣品進行烘干(通常105±5℃烘至恒重)、縮分(四分法或分料器法)、過篩(去除超粒徑顆粒)等預處理,確保試樣狀態一致。
- 規范操作: 嚴格遵循各項試驗方法標準中規定的儀器設備(精度需校準合格)、環境條件、操作步驟、浸泡/攪拌/靜置時間等細節。例如,篩分時需控制篩分時間和力度;含泥量淘洗需徹底;堅固性試驗溶液濃度和循環次數要準確。
- 精確測量: 使用精度符合要求的天平(如0.1g, 0.01g)、量筒、比重瓶等,并規范讀數。烘干稱量務必冷卻至室溫。
- 數據記錄與計算: 清晰、完整、及時地記錄原始數據(包括試樣編號、來源、檢測項目、環境條件、操作過程、測量值等)。按標準公式計算,注意單位統一和有效數字修約規則(通常保留至0.1%)。
- 結果判定: 將實測結果與工程設計要求或相關技術規范(如GB/T 14684《建設用砂》、JTG/T F50《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等)的指標限值進行比較,出具明確(合格/不合格)。
- 異常處理與復檢: 當檢測結果異常、臨界或對結果有疑問時,應核查操作過程、設備狀態、計算過程。必要時重新取樣復檢,確認結果。
- 檢測報告: 出具內容完整、數據準確、清晰的檢測報告,至少包括樣品信息、檢測依據、檢測項目、檢測結果、判定、檢測人、審核人、日期等。
三、 檢測結果在工程中的應用
-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 級配(細度模數)影響骨料總表面積和空隙率,決定最佳砂率和需水量。
- 含泥量、泥塊含量、MB值過高會顯著增加用水量,降低強度與耐久性,需調整用水量或考慮使用減水劑,甚至更換砂源。
- 空隙率影響膠凝材料用量和工作性。
- 氯離子含量超標必須嚴格控制,防止鋼筋銹蝕。
- 質量控制與驗收:
- 作為原材料進場驗收的核心依據,確保使用合格砂源。
- 監控生產或供應過程中砂的質量穩定性(如定期抽檢細度模數、含泥量)。
- 追溯工程質量問題原因(如開裂、強度不足可能與砂質量有關)。
- 資源利用與成本控制:
- 合理利用機制砂、混合砂(需特別關注MB值、石粉含量)。
- 根據砂的實際質量調整配合比,優化膠凝材料用量,節約成本。
結語:構筑品質的基石
細集料檢測是建設工程質量保障體系中的基礎性、關鍵性環節。通過科學嚴謹的取樣、規范精確的操作、客觀公正的判定,準確掌握細集料各項性能指標,不僅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更是預防質量隱患、保障結構安全耐久、提升工程品質的堅實基礎。持續關注檢測標準的更新、檢測技術的進步以及實際工程經驗的積累,不斷提升細集料檢測水平,對于推動工程建設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