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茶葉質量安全檢測的核心項目解析
茶葉作為消費量第二大的飲品,其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消費者健康與行業聲譽。隨著食品安全法規的日趨嚴格和檢測技術的升級,現代茶葉檢測已形成覆蓋種植、加工、流通全鏈條的標準化體系。2021年我國茶葉出口量突破36.9萬噸,創匯超20億美元,這背后離不開嚴格的質量管控。從茶園土壤監測到成品茶出廠檢驗,檢測項目主要針對農殘、重金屬、微生物污染、理化指標和感官品質五大維度展開,確保茶葉符合國家標準(如GB 2763-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及出口目標國的特殊要求。
農藥殘留檢測
作為檢測體系的重中之重,農殘檢測涵蓋有機磷類、擬除蟲菊酯類等400余種化學物質。通過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技術,可精準識別茶葉中百菌清、毒死蜱等禁用農藥,檢出限低至0.01mg/kg。歐盟對氰戊菊酯的限量要求為0.05mg/kg,比國內標準嚴格20倍,凸顯出口檢測的特殊性。
重金屬污染篩查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可同步檢測鉛、砷、鎘、汞等8種重金屬元素。研究表明,茶葉鉛污染60%源于工業區大氣沉降,而砷超標多與含磷化肥使用相關。我國《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規定鉛限量為5.0mg/kg,嬰幼兒代用茶則要求≤0.5mg/kg。
微生物指標控制
針對大腸菌群、沙門氏菌等致病菌的檢測采用選擇性培養基培養法,結合PCR分子鑒定技術。發酵茶類需額外檢測黃曲霉毒素B1,其限量值為5.0μg/kg。2020年某品牌普洱茶因檢出12μg/kg黃曲霉毒素被通報,凸顯微生物檢測的重要性。
理化特性分析
水分檢測采用105℃恒重法,綠茶標準要求≤7.0%;灰分測定通過550℃馬弗爐灼燒,區分總灰分(≤6.5%)和酸不溶性灰分(≤1.0%)。茶多酚含量檢測使用福林酚比色法,烏龍茶要求≥15%,這些指標直接影響茶葉的貯藏穩定性和風味特征。
感官品質評定
由持證評茶師依據GB/T 23776-2018標準,從外形(條索、色澤)、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五大因子進行評分。特級龍井要求外形扁平光滑、香氣嫩香持久,滋味鮮醇甘爽,這種主觀評價與儀器檢測共同構成完整的質量評價體系。
通過這五大類數十項檢測指標的協同作用,現代茶葉檢測不僅保障了飲茶安全,更推動著產業從經驗型管理向數據化管控的轉型升級。隨著納米傳感器、區塊鏈溯源等新技術的應用,未來的茶葉質量監管將實現更高精度與全流程可追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