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油庫大氣污染物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儲油庫大氣污染物檢測的重要性
隨著石化行業的快速發展,儲油庫作為石油產品的存儲與轉運樞紐,其大氣污染物排放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儲油庫在油品裝卸、存儲及設備運行過程中,可能釋放揮發性有機物(VOCs)、硫化氫(H?S)、苯系物等有害氣體,不僅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威脅,還可能影響工作人員及居民健康。因此,規范儲油庫大氣污染物檢測流程,精準識別污染源并采取治理措施,成為環境監管部門和企業管理的核心任務。
主要檢測項目與技術手段
1. 揮發性有機物(VOCs)檢測
VOCs是儲油庫大氣污染的核心污染物,主要來源于油品蒸發、管道泄漏及裝卸過程。檢測時需采用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FID)或光離子化檢測器(PID),重點關注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成分。根據《儲油庫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0950-2020),需對呼吸閥、裝卸口等關鍵點位進行定期采樣分析。
2. 硫化氫(H?S)與惡臭物質監測
含硫油品存儲時可能釋放H?S氣體,其濃度超標會引發急性中毒風險。檢測需使用電化學傳感器或紫外吸收法,結合《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4554-1993)限值進行評價。同時對硫醇、硫醚等惡臭物質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確保廠界臭氣濃度符合要求。
3. 油氣回收系統效率評估
油氣回收裝置是減少VOCs排放的關鍵設施,需通過密閉性檢測和回收效率測試驗證其運行效果。使用氣相色譜儀(GC)對比處理前后油氣濃度,計算回收率是否達到95%以上技術指標。若檢測發現泄漏或效率下降,需立即啟動維修程序。
4. 無組織排放監測
針對儲罐呼吸損耗、法蘭密封失效等無組織排放源,采用紅外熱成像技術或便攜式氣體檢測儀進行動態巡查。根據《大氣污染物無組織排放監測技術導則》(HJ/T 55-2000)設置監測點,重點關注浮頂罐邊緣密封、閥門組件的泄漏風險。
檢測標準與實施要點
我國對儲油庫大氣污染物檢測已形成完整標準體系,包括《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技術規范》(HJ/T 397-2007)和《石油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1-2015)。檢測過程中需注意以下要點:
- 選擇符合CMA認證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確保數據權威性;
- 結合氣象條件(風速、溫度)調整檢測時間,避免數據失真;
- 對檢測異常區域進行復測,并建立污染源排查清單;
- 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污染物排放的實時監控與預警。
污染防控與治理建議
基于檢測結果,企業需采取針對性治理措施:更新浮頂罐二次密封裝置、安裝油氣冷凝回收系統、推廣低泄漏閥門等。同時,建議每季度開展LDAR(泄漏檢測與修復)工作,結合大數據分析優化設備維護周期,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源頭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