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果、蜜餞及巧克力檢測的重要性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糖、糖果、蜜餞及巧克力類食品的檢測成為保障產品質量、維護消費者健康的重要環節。這類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可能涉及添加劑使用、微生物污染、重金屬殘留等問題,同時其原料糖的質量、生產工藝的合規性也直接影響最終產品的安全性與口感。通過科學規范的檢測項目,企業可確保產品符合國家及國際標準,消費者也能更安心選購。
核心檢測項目分類
針對糖、糖果、蜜餞及巧克力類食品,檢測需覆蓋以下關鍵領域:
1. 原料糖質量檢測
包括白砂糖、紅糖等原料的純度、水分含量、灰分、色值、二氧化硫殘留量等指標。重點檢測是否含有工業硫磺超標、農藥殘留或重金屬(如鉛、砷)污染。
2. 食品添加劑分析
檢測防腐劑(苯甲酸、山梨酸)、甜味劑(糖精鈉、阿斯巴甜)、色素(胭脂紅、檸檬黃)等是否符合GB 276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蜜餞類需特別關注漂白劑(焦亞硫酸鈉)的殘留量。
3. 微生物指標檢測
對大腸菌群、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進行嚴格篩查,同時檢測霉菌、酵母菌總數。巧克力產品還需關注耐熱芽孢桿菌等指標。
4. 理化性質檢測
包括水分活度、酸價、過氧化值(針對含油脂產品)、還原糖含量、總糖含量等,評估產品質構穩定性及保質期合理性。
5. 污染物及過敏原檢測
篩查重金屬(鉛、鎘、汞)、3-氯丙醇酯等加工污染物。巧克力需檢測堅果類過敏原(如花生蛋白),糖果需關注乳制品過敏原殘留。
6. 功能性成分驗證
針對宣稱“無糖”“低糖”產品檢測糖醇類物質(木糖醇、麥芽糖醇)含量;黑巧克力需驗證可可脂含量是否符合標稱值(≥35%)。
檢測方法與標準依據
主要采用GB 5009系列標準及ISO國際方法,結合HPLC(高效液相色譜)、GC-M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ICP-M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等齊全技術,確保檢測結果精確可靠。
行業監管趨勢
2023年新版《糖果巧克力行業規范條件》強化了對代可可脂使用限制和營養標簽標注要求,檢測項目需同步更新,重點關注反式脂肪酸、丙烯酰胺等新興風險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