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粒米及其含量檢測:關鍵檢測項目解析
引言
一、檢測項目的重要性
- 評估大米的儲存穩定性及變質程度;
- 篩查黃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質,防止中毒事件;
- 為質量分級和市場監管提供依據。
二、核心檢測項目與方法
1. 外觀與色澤檢測
- 檢測內容:觀察米粒顏色(黃色深淺)、破損率及霉斑情況。
- 方法:目測法結合色差儀定量分析(如CIE Lab色度系統)。
- 標準:依據《GB/T 1354-2018 大米》規定,黃粒米色澤應不超過標準比色板。
2. 黃粒米含量比例測定
- 檢測內容:統計樣品中黃粒米占總質量的比例。
- 方法:人工揀選法或圖像識別技術(如AI分選機)。
- 標準:普通大米中黃粒米含量應≤1.0%(GB/T 1354-2018)。
3. 水分含量檢測
- 意義:水分過高(>14%)易引發霉變。
- 方法:105℃恒重法或快速水分測定儀。
- 標準:詳見《GB 5009.3-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水分的測定》。
4. 真菌毒素檢測(重點:黃曲霉毒素B1)
- 檢測內容:定量分析黃曲霉毒素B1(AFB1)含量。
- 方法:
- 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靈敏度高,GB 5009.22-2016);
- 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快速篩查)。
- 限值:AFB1≤10 μg/kg(GB 2761-2017)。
5. 脂肪酸值檢測
- 意義:反映大米脂質氧化程度,數值高(>30 mg KOH/100g)提示酸敗。
- 方法:滴定法或近紅外光譜法。
6. 重金屬及農藥殘留檢測
- 檢測內容:鉛、鎘、砷等重金屬,以及有機磷類農藥。
- 方法:原子吸收光譜法(AA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
7. 營養成分分析
- 檢測內容:蛋白質、淀粉含量變化,判斷是否因霉變導致營養流失。
- 方法:凱氏定氮法、近紅外分析儀。
三、檢測流程與標準依據
- 取樣:按《GB 5491-1985 糧食、油料檢驗 扦樣、分樣法》進行分層隨機采樣。
- 預處理:剔除雜質后粉碎(毒素檢測需過20目篩)。
- 分項檢測:依次開展外觀、水分、毒素等項目分析。
- 結果判定:對照國家標準(如GB/T 1354、GB 2761)判定合格性。
四、與建議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52
211
187
202
194
201
206
199
205
213
200
196
194
199
193
191
204
196
205
199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