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顯微鏡像質檢測的關鍵項目與方法
一、分辨率檢測
- 標準分辨率板法:使用USAF 1951分辨率板或條紋板,觀察能清晰分辨的最小線對(單位:線對/mm)。
- 數值孔徑驗證:結合物鏡的數值孔徑(NA)計算理論分辨率(公式:?=0.61???R=NA0.61λ?,λ為光源波長)。 評價標準:實際分辨率應接近理論值,偏差≤10%為合格。
二、畸變檢測
- 網格板成像法:使用標準網格板(如1mm×1mm方格),觀察邊緣區域的形變。
- 量化計算:測量中心與邊緣的網格實際長度,計算畸變率: 畸變率=最大長度偏差標稱長度×100%畸變率=標稱長度最大長度偏差?×100% 評價標準:普通物鏡畸變率應≤2%,高精度物鏡≤0.5%。
三、場曲與像散檢測
- 平面樣本法:觀察平坦樣本(如拋光硅片)的中心與邊緣是否同時清晰。
- 焦點偏移法:移動載物臺,記錄中心與邊緣的焦點偏移量。 評價標準:物鏡像面彎曲量應小于焦深(焦深公式:Δ?=?2??2ΔZ=2NA2λ?)。
四、對比度與信噪比檢測
- 灰度板法:成像標準灰度梯度板,分析相鄰灰階的亮度差異。
- 暗場噪聲測試:在無樣本條件下拍攝圖像,計算暗場噪聲均方根值(RMS)。 評價標準:信噪比(SNR)應≥30dB,低對比度樣本需SNR≥40dB。
五、色差檢測
- 多色光源法:使用白光或RGB光源照射多色樣本(如熒光微球),觀察紅、綠、藍光的焦點位置差異。
- 軸向色差測量:記錄不同波長光的最佳聚焦位置,計算最大偏移量。 評價標準:軸向色差應小于物鏡焦深,橫向色差≤1μm(高倍物鏡)。
六、景深檢測
- 臺階樣本法:使用已知高度的臺階樣本(如微電子臺階),上下移動載物臺,測量清晰成像的高度范圍。
- 理論驗證:根據物鏡NA和光源波長計算理論景深,對比實際測量值。 評價標準:實際景深應≥理論值的80%。
七、照明均勻性檢測
- 光度計掃描法:用光度計測量視場不同區域的光強,計算均勻性: 均勻性=(1−?max−?min?max+?min)×100%均勻性=(1−Imax?+Imin?Imax?−Imin??)×100%
- 均勻樣本成像法:拍攝均勻反射板,分析圖像灰度分布標準差。 評價標準:均勻性應≥90%,灰度標準差≤5%。
八、放大倍率精度檢測
- 標準刻度尺法:使用經校準的微米刻度尺(如1mm/100格),測量視場內實際長度與標稱值的偏差。
- 多倍率驗證:在10×、20×、50×等倍率下重復測量,計算誤差率。 評價標準:誤差率應≤1%,高精度系統≤0.5%。
九、雜散光與鬼像檢測
- 黑點法:在暗場中放置高反射黑點,觀察周圍區域的亮度異常。
- 對比度損失法:通過高對比度樣本成像,分析低對比度區域的雜散光強度。 評價標準:雜散光強度應≤總光強的2%。
總結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62
220
198
207
200
205
215
208
215
220
207
204
207
208
200
198
213
202
211
206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