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之間空氣聲隔聲的現場測量檢測
一、空氣聲隔聲檢測的核心目標
二、檢測項目及關鍵指標
1. 表觀隔聲量(R')
- 定義:聲源室與接收室之間的聲壓級差,反映建筑結構(含側向傳聲路徑)的實際隔聲能力。
- 測量參數:
- 聲源室平均聲壓級 ?1L1?(dB)
- 接收室平均聲壓級 ?2L2?(dB)
- 表觀隔聲量 ?′=?1−?2+10lg?(?/?)R′=L1?−L2?+10lg(S/A),其中 ?S 為隔墻面積,?A 為接收室吸聲量。
2. 標準化聲壓級差(D_{nT})
- 定義:修正接收室吸聲時間和房間體積后的聲壓級差,用于不同房間的橫向對比。
- 公式:???=?1−?2+10lg?(?/?0)DnT?=L1?−L2?+10lg(T/T0?),其中 ?T 為接收室混響時間,?0=0.5?T0?=0.5s。
3. 頻譜分析
- 內容:測量1/3倍頻程或倍頻程(頻率范圍100Hz-3150Hz)的隔聲性能,分析隔聲薄弱頻段。
- 應用:識別低頻(如交通噪聲)或高頻(如人聲)隔聲缺陷,指導材料優化。
4. 背景噪聲修正
- 要求:接收室背景噪聲至少低于測量信號10dB,否則需修正測量結果。
- 方法:采用《GB/T 19889.4-2005》規定的背景噪聲修正公式。
5. 側向傳聲評估
- 檢測對象:非直接路徑傳聲(如樓板、天花板、管道等)。
- 方法:通過關閉隔墻門窗或局部密封,區分側向傳聲對總隔聲量的影響。
三、現場檢測流程
1. 前期準備
- 確認房間狀態:門窗關閉,通風設備停用。
- 校準儀器:聲級計、噪聲源(如粉紅噪聲發生器)、混響時間測量設備。
2. 測點布置
- 聲源室:均勻布置至少2個聲源位置,避免駐波干擾。
- 接收室:布置5個以上測點,距離墻面≥1m,高度1.2-1.5m。
3. 聲壓級測量
- 開啟穩態噪聲源(粉紅噪聲),測量聲源室和接收室的平均聲壓級。
- 記錄1/3倍頻程數據,覆蓋100Hz-3150Hz頻段。
4. 混響時間測量
- 使用脈沖聲源或中斷噪聲法,計算接收室混響時間 ?T。
5. 數據修正與計算
- 修正背景噪聲影響。
- 計算標準化聲壓級差 ???DnT? 或表觀隔聲量 ?′R′。
四、檢測標準依據
- 國際標準:ISO 16283-1:2014《建筑聲學 第1部分:空氣聲隔聲現場測量》。
- 國家標準:GB/T 19889.4-2005《聲學 建筑和建筑構件隔聲測量 第4部分:房間之間空氣聲隔聲的現場測量》。
五、檢測結果應用
- 達標判定:對比設計值或規范限值(如住宅分戶墻 ???,?+?≥45??DnT,w?+C≥45dB)。
- 問題診斷:通過頻譜分析定位隔聲薄弱環節(如低頻隔聲不足)。
- 改造建議:推薦針對性措施(如增加隔聲墻、填充吸聲材料)。
六、常見問題及注意事項
- 背景噪聲干擾:夜間檢測需避開環境噪聲高峰。
- 側向傳聲影響:若隔墻與其他結構剛性連接,需單獨評估側向傳聲路徑。
- 儀器精度:聲級計需符合1級精度要求(IEC 61672-1)。
七、案例參考
結語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51
211
187
201
193
199
206
198
204
211
200
195
192
198
193
189
203
195
204
199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