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測項目分類
1. 外觀完整性檢測
- 破損粒檢測:通過圖像分析或振動篩分識別裂紋、斷裂或機械損傷的顆粒。
- 形態均勻性:測量顆粒尺寸(長、寬、厚度)、形狀(圓度、球形度)是否符合標準。
- 顏色與光澤:利用色差儀或光譜分析檢測霉變、氧化或變質導致的顏色異常。
2. 雜質與異物檢測
- 物理雜質:篩選出砂石、金屬碎片、玻璃等非目標物質(金屬探測機、X射線檢測)。
- 生物污染:蟲蛀粒、蟲卵、微生物污染(顯微鏡觀察或近紅外檢測)。
3. 理化指標檢測
- 水分含量:影響儲存穩定性,常用烘箱法或快速水分測定儀。
- 容重與密度:通過容重器測量單位體積質量,評估顆粒飽滿度。
- 硬度與脆度:質構儀測試抗壓強度,判斷加工適應性(如大米抗碎性)。
4. 成分分析
- 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淀粉含量(近紅外光譜或化學分析法)。
- 毒素與污染物:黃曲霉毒素、重金屬殘留(HPLC、原子吸收光譜)。
5. 功能性檢測(特殊物料)
- 發芽率測試(種子):模擬環境培養,計算發芽潛力。
- 溶出度測試(藥品顆粒):評估有效成分釋放速率。
二、檢測方法與設備
-
- 高分辨率相機+AI算法:識別破損、變色顆粒(效率達99%以上)。
- 3D輪廓掃描:精確測量顆粒三維形態缺陷。
-
- 近紅外(NIR):快速無損檢測成分(水分、蛋白質)。
- X射線與激光誘導擊穿光譜(LIBS):檢測內部異物或元素分布。
-
- 振動篩分機:按粒徑分級,剔除碎粒。
- 重力分選機:根據密度差異分離霉變粒。
-
- 化學滴定/色譜法:精準定量特定成分(如農藥殘留)。
- 微生物培養:檢測細菌、真菌污染(需48-72小時培養)。
三、標準與規范
- 國際標準:ISO 605(谷物檢測)、USDA谷物分級標準。
- 國內標準:GB 1350(稻谷)、GB/T 5494(糧食油料檢驗雜質法)。
- 行業規范:藥品顆粒需符合《中國藥典》溶出度要求。
四、應用場景
- 糧食收儲:保障入庫糧食的儲存安全性。
- 種子質檢:確保發芽率和遺傳純度。
- 制藥行業:控制緩釋顆粒的藥物釋放性能。
- 食品加工:提升產品口感與外觀一致性。
五、技術趨勢
- 智能分選系統:結合AI與機器人實現全自動分揀。
- 便攜式檢測設備:手持NIR儀實現田間快速篩查。
- 區塊鏈溯源:檢測數據上鏈,增強供應鏈透明度。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62
220
199
207
200
205
215
208
215
220
207
207
211
208
200
198
213
202
211
206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