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與生長肥育豬的檢測項目指南
一、仔豬階段(出生至斷奶后30天)
1. 健康基礎指標檢測
- 體溫與體重監測:出生后24小時內測量體重,持續監測體溫(正常范圍38.5-40℃),發現異常及時隔離診治。
- 臍帶與糞便檢查:觀察臍帶是否感染化膿,糞便是否稀薄或帶血(排查大腸桿菌、球蟲病)。
2. 病原體檢測
- 病毒性疾病:
- 豬瘟(CSF):通過熒光定量PCR檢測病毒核酸。
- 偽狂犬病(PRV):血清學檢測(ELISA)或病原學檢測。
- 藍耳病(PRRS):抗原檢測或抗體水平監測。
- 細菌性疾病:
- 大腸桿菌(黃白痢):糞便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指導抗生素選擇。
- 鏈球菌(腦膜炎、關節炎):膿液或血液樣本分離鑒定。
3. 免疫狀態評估
- 母源抗體檢測:檢測豬瘟、偽狂犬等母源抗體水平(ELISA法),制定合理疫苗程序。
- 被動免疫缺陷篩查:針對弱仔豬檢查IgG抗體水平,必要時補充血漿或免疫增強劑。
4. 營養與代謝檢測
- 血紅蛋白與鐵含量:預防缺鐵性貧血(出生3日齡補鐵前檢測)。
- 維生素D與鈣磷代謝:預防佝僂病,優化斷奶過渡期飼料配方。
二、生長肥育豬階段(30日齡至出欄)
1. 生長性能監測
- 日增重與料肉比:定期稱重,計算飼料轉化效率,優化飼喂方案。
- 體型發育評估:通過超聲波背膘厚度測定儀評估瘦肉率,調整營養配比。
2. 疾病防控檢測
- 呼吸道疾病綜合檢測:
- 豬肺炎支原體(氣喘病):鼻腔拭子PCR檢測。
- 傳染性胸膜肺炎(APP):血清抗體檢測(間接血凝試驗)。
- 消化道疾病篩查:
- 豬痢疾短螺旋體:糞便鏡檢或分子檢測。
- 寄生蟲感染(蛔蟲、鞭蟲):糞便蟲卵計數法。
- 病毒性傳染病:
- 非洲豬瘟(ASF):常態化PCR檢測(唾液、血液樣本)。
- 口蹄疫(FMD):定期抗體監測,確保免疫效果。
3. 食品安全與藥物殘留檢測
- 瘦肉精(β-受體激動劑):尿樣或毛發快速檢測卡篩查,避免違規殘留。
- 抗生素殘留:肝臟或肌肉樣本HPLC檢測,確保休藥期執行。
- 重金屬污染(鉛、砷、鎘):飼料或組織樣本原子吸收光譜分析。
4. 環境與應激指標
- 氨氣濃度監測:豬舍空氣質量檢測,預防呼吸道黏膜損傷。
- 皮質醇水平:血液檢測評估運輸或轉群應激程度。
三、檢測方法與注意事項
- 樣本采集規范:
- 血液樣本需無菌采集,避免溶血;糞便樣本新鮮且密封保存。
- 病豬活體采樣應優先選擇瀕死豬,降低群體傳播風險。
- 檢測頻率建議:
- 仔豬:每周抽檢10%-15%,重點監測弱仔。
- 肥育豬:每月全群抽檢,出欄前30天加強藥殘檢測。
- 實驗室選擇:優先通過CMA/ 認證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確保數據權威性。
四、檢測結果應用
- 疾病預警:發現陽性病例即刻隔離,全群預防性投藥或強化免疫。
- 營養調整:根據生長性能數據優化氨基酸、能量配比。
- 養殖模式改進:結合環境檢測結果優化通風、溫控系統。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62
220
198
207
200
205
215
208
215
220
207
204
207
208
200
198
213
202
211
206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