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志賀氏菌檢驗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中志賀氏菌檢測的重要性
志賀氏菌(Shigella)是引發細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其傳播途徑包括污染的水源、食物及人與人接觸。由于志賀氏菌感染癥狀嚴重(如腹瀉、發熱、腹痛等),且具有高度傳染性,食品中志賀氏菌的檢測在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領域至關重要。在食品加工、流通及消費環節中,一旦食品被志賀氏菌污染,可能引發群體性食源性疾病,甚至造成區域性公共衛生事件。因此,建立科學、高效的志賀氏菌檢驗方法,是保障食品衛生安全的重要環節。
檢測項目
志賀氏菌的檢驗主要包括以下核心項目:
- 樣品采集與預處理:根據食品類型(如肉類、乳制品、即食食品)選擇代表性樣本,并進行均質化處理。
- 增菌培養:通過選擇性培養基(如GN增菌液)富集志賀氏菌,抑制非目標菌生長。
- 選擇性分離:利用SS瓊脂、麥康凱瓊脂等培養基分離可疑菌落。
- 生化鑒定:通過氧化酶試驗、糖發酵試驗等驗證菌株特性。
- 血清學試驗:針對志賀氏菌的4種血清群(A/B/C/D)進行分型確認。
- 分子生物學檢測:采用PCR技術檢測志賀氏菌特異性基因(如ipaH、ial)。
檢測儀器
檢測過程中需使用以下關鍵儀器設備:
- 生物安全柜:確保操作人員與樣品間的生物隔離。
- 恒溫培養箱:用于增菌培養及平板菌落孵育(通常設定35-37℃)。
- 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如VITEK 2 Compact,快速完成生化鑒定。
- PCR儀:用于核酸擴增,檢測志賀氏菌特異性基因。
- 顯微鏡及顯微成像系統:觀察菌體形態及染色特性。
檢測方法
志賀氏菌檢驗的標準化流程包括:
- 樣品處理:25g食品樣本與225mL增菌液混合,均質后37℃培養18-24小時。
- 選擇性分離:取增菌液接種至SS瓊脂和麥康凱瓊脂,37℃培養24小時后觀察菌落特征。
- 生化試驗:挑取可疑菌落進行TSI試驗(三糖鐵瓊脂)、尿素酶試驗、賴氨酸脫羧酶試驗等。
- 血清凝集試驗:使用多價和單價志賀氏菌診斷血清進行玻片凝集反應。
- 分子檢測:提取細菌DNA后,通過實時熒光PCR檢測ipaH基因,提升檢測靈敏度與特異性。
檢測標準
我國現行標準主要依據:
- GB 4789.5-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志賀氏菌檢驗》:規定了傳統培養法與分子檢測的詳細步驟。
- ISO 21567:2004:國際標準化組織關于食品中志賀氏菌檢測的參考方法。
- SN/T 1870-2016:出口食品中志賀氏菌的實時熒光PCR檢測方法。
檢測過程需嚴格遵循標準操作程序,確保結果準確性,同時定期進行實驗室質量控制(如陽性對照、陰性對照及空白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