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結核病皮內變態反應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猴結核病皮內變態反應檢測概述
猴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或牛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傳染病。由于猴子與人類生理結構的高度相似性,結核病在猴群中的傳播可能對公共衛生安全及實驗動物健康管理構成威脅。皮內變態反應檢測(Intradermal Tuberculin Test)作為一種經典、經濟且操作性強的篩查方法,被廣泛用于猴結核病的早期診斷與監測。該檢測基于Ⅳ型超敏反應原理,通過皮內注射結核菌素純化蛋白衍生物(PPD),觀察局部皮膚炎癥反應,從而判斷動物是否感染結核分枝桿菌。
檢測項目
猴結核病皮內變態反應檢測的核心項目包括: 1. 結核菌素皮試(PPD試驗):使用標準劑量(通常為0.1ml)的結核菌素純化蛋白衍生物進行皮內注射。 2. 局部炎癥反應評估:檢測注射部位的紅腫、硬結程度及直徑變化。 3. 對照試驗:部分情況下需設置陰性對照(如溶劑對照)以排除非特異性反應。 4. 臨床指標結合分析:結合體溫、體重變化及呼吸道癥狀等綜合判斷感染狀態。
檢測儀器與試劑
檢測過程中需使用以下關鍵設備與試劑: 1. 結核菌素PPD試劑:符合國際標準(如WHO或OIE推薦)的結核分枝桿菌純化蛋白衍生物。 2. 專用注射器:1ml結核菌素注射器,配備26-27G短斜面針頭,確保精準皮內注射。 3.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或專用皮膚厚度測定儀,用于量化硬結直徑(精確至0.1mm)。 4. 消毒用品:75%乙醇、碘伏等皮膚消毒劑。
檢測方法
檢測流程嚴格遵循以下步驟: 1. 注射部位選擇:通常為上眼瞼或腹股溝無毛區皮膚,消毒后垂直進針形成直徑約6-8mm的皮丘。 2. 劑量控制:注射0.1ml標準濃度PPD(如2,000 IU/ml),避免滲漏或皮下注射。 3. 反應觀察:于注射后48-72小時觀察局部紅腫、硬結情況,測量最大橫徑與縱徑。 4. 結果判讀:硬結直徑≥5mm為陽性,<5mm為陰性,需結合對照試驗排除假陽性/陰性。
檢測標準
猴結核病皮試的判定需符合以下國際與行業標準: 1. OIE標準: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規定,實驗猴硬結直徑≥5mm且伴有皮膚增厚≥2mm判為陽性。 2. AAALAC指南:實驗動物管理認證機構要求對陽性個體進行隔離并啟動復檢程序。 3. 實驗室生物安全規范:操作人員需穿戴防護裝備,注射廢棄物須按生物危害物處理。 4. 復檢周期:初篩陰性猴群需每3-6個月重復檢測,陽性個體需通過細菌培養或PCR進一步確診。
需注意的是,皮內變態反應檢測存在局限性,如免疫抑制個體可能出現假陰性,而環境分枝桿菌感染可能導致假陽性。因此,該檢測常與血清學檢測、影像學檢查及分子診斷技術聯用,以提高診斷準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