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黃變性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耐黃變性試驗:材料抗黃變能力的評估指南
導言
在材料應用領域,尤其是白色、淺色或高透明度的塑料、涂料、紡織品、橡膠等高分子材料中,抵抗因光照、熱、臭氧等環境因素導致的泛黃、變色能力至關重要。耐黃變性試驗正是評估材料抵抗這種非期望顏色變化(通常表現為發黃)的關鍵手段,直接影響產品的外觀壽命和消費者滿意度。本指南旨在系統闡述其原理、方法與解讀要點。
一、 黃變現象與機理簡述
- 現象定義: 黃變指材料在長期使用或特定環境條件下,其顏色逐漸偏離原始狀態,向黃色光譜偏移的現象。
- 主要誘因:
- 光氧化降解: 紫外線(UV)是主要元兇,引發材料高分子鏈斷裂、產生發色團(如羰基、共軛雙鍵)。
- 熱氧化降解: 高溫環境下,氧氣與材料發生反應生成有色產物。
- 添加劑影響: 某些穩定劑、增塑劑本身或分解產物可能導致黃變。
- 環境污染: 如氮氧化物(NOx)與材料組分反應生成黃色硝基化合物(氣熏黃變)。
- 熱/光協同效應: 高溫會加速光引發的降解過程。
二、 核心測試方法概述
耐黃變性評估主要通過模擬加速環境,觀察顏色變化。常見方法包括:
-
人工加速老化試驗 (主流方法)
- 原理: 在實驗室可控條件下,利用光源模擬日光中的破壞性光譜(主要是紫外部分),結合溫度、濕度等因素,加速材料老化過程。
- 常用設備:
- 氙燈老化試驗箱: 光譜最接近自然日光(含UV、可見光、紅外),可模擬全光譜光照、雨淋、凝露等綜合環境。適用標準如ISO 4892-2, ASTM G155, GB/T 16422.2。
- 紫外熒光老化試驗箱 (QUV): 主要利用UVA-340(模擬295-365nm太陽截止點)或UVB-313燈管強化紫外輻射,常用于評估主要受UV破壞的材料。升溫快,成本較低。適用標準如ISO 4892-3, ASTM G154, GB/T 16422.3。
- 關鍵參數設置: 光源類型、輻照度強度(如0.55 W/m² @ 340nm)、黑板/黑標溫度、箱體溫度、相對濕度、噴淋/凝露周期、測試總時長。參數設定需依據材料應用環境和相關標準。
-
熱老化試驗
- 原理: 將試樣置于設定溫度的烘箱(如空氣循環烘箱)中,評估其在熱氧環境下的穩定性及黃變傾向。常作為輔助手段或針對特定熱敏感材料。
- 適用標準: ISO 188, ASTM D5510, GB/T 7141等。溫度和時間是核心參數。
-
臭氧老化試驗 (針對橡膠等)
- 原理: 模擬臭氧環境,評估橡膠等高分子材料抵抗臭氧龜裂及表面氧化變色的能力。
- 適用標準: ISO 1431-1, ASTM D1149, GB/T 7762等。
-
氣熏黃變試驗 (針對特定材料如氨綸、尼龍、PVC等)
- 原理: 將試樣暴露在特定濃度的氮氧化物(NOx)氣體中,評估其抗氣熏黃變能力。
- 適用標準: ISO 105-G03, AATCC 164, GB/T 11039.3等。
三、 黃變程度的量化評估
試驗后,精確測量和表征顏色變化是核心環節:
-
儀器測量法 (客觀、定量)
- 設備: 色差儀(或分光光度儀)。
- 測量指標:
- ΔE*ab (總色差): 綜合反映顏色變化程度。數值越大,變化越顯著。
- Δb (黃藍軸變化):* 最關鍵指標。正值增大表示材料向黃色方向偏移的程度(即黃變程度)。Δb*值通常是評價耐黃變性的直接依據。
- ΔL* (明度變化)、Δa* (紅綠軸變化):輔助判斷顏色變化的整體趨勢。
- 操作: 在標準光源(如D65)和視場角(10°)下,測量試樣暴露前后的顏色坐標,計算色差值。通常需多點測量取平均。
-
目視比色法 (參考、定性/半定量)
- 工具: 標準灰色樣卡(ISO 105-A02/A03, GB/T 250)、標準藍色羊毛標樣(ISO 105-B02, AATCC 16)、或標準黃色比色板。
- 方法:
- 灰卡評級: 將老化試樣與未老化試樣的色差,與灰卡各級的色差對比,判定“變色級數”(如5級最好,1級最差)。
- 藍色羊毛評級: 主要用于紡織品耐光色牢度評級,也可參考用于黃變程度比較。
- 黃度指數 (YI): 某些標準或企業內部會用特定公式計算黃度指數進行比較。
- 要點: 需在標準光源燈箱(如D65)下,由受過訓練的觀察者進行,結果易受主觀影響。
四、 試驗結果解讀與應用
-
數據對比:
- 直接比較Δb值:較小的Δb值意味著更好的耐黃變性。
- 比較ΔEab值:了解整體顏色變化,但需結合Δb判斷黃變是否主導。
- 對比耐黃變等級(如根據Δb*劃分)。
-
耐黃變性等級劃分 (常見參考):
- 通常根據Δb*值范圍設定等級(如:優、良、中、差)。具體分級標準需依據產品要求或行業規范制定。例如:
- 優 (Excellent): Δb* ≤ 1.0
- 良 (Good): 1.0 < Δb* ≤ 2.0
- 中 (Fair): 2.0 < Δb* ≤ 3.0
- 差 (Poor): Δb* > 3.0
- 通常根據Δb*值范圍設定等級(如:優、良、中、差)。具體分級標準需依據產品要求或行業規范制定。例如:
-
影響因素分析:
- 材料本身: 樹脂基體類型、分子結構穩定性(如芳香族易黃變)、結晶度。
- 添加劑體系: UV吸收劑、受阻胺光穩定劑(HALS)、抗氧化劑的種類、含量及協同效應。某些增塑劑、阻燃劑可能促進黃變。
- 著色劑/填料: 某些顏料、鈦白粉(金紅石型通常優于銳鈦礦型)的耐候性。填料的種類和純度。
- 加工工藝: 加工溫度、時間、剪切力可能導致熱降解引發初始黃變。
-
應用指導:
- 材料篩選與研發: 比較不同配方或批次材料的耐黃變性能,篩選最優方案。
- 質量控制(QC): 監控原材料和成品的耐黃變性能是否符合規格要求。
- 壽命預測(參考): 結合加速因子,可對材料在特定環境下的戶外使用壽命進行初步預估(需謹慎,精確預測需戶外實證)。
- 問題診斷: 分析產品在使用中出現黃變的原因,指導改進方向。
五、 關鍵注意事項
- 標準遵循: 嚴格遵守選定測試標準的所有規定(設備校準、參數設定、樣品制備、評級方法),確保結果的可比性和重現性。
- 樣品制備: 樣品厚度、顏色、表面狀態(光澤度)需統一,且能代表實際產品。
- 設備校準與維護: 老化試驗箱的光源、溫濕度傳感器、色差儀需定期校準和維護,保證測試準確。
- 輻照度監控: 老化過程中實時監控并控制輻照度至關重要。
- 結果相關性: 加速試驗結果與戶外自然環境老化的相關性因材料、環境、加速條件差異而不同,不能完全等同。戶外曝曬是最終的驗證手段。
- 多因素考量: 實際黃變往往是光、熱、氧、污染物等多種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單一加速試驗可能無法完全模擬。
- 數據記錄完整: 詳細記錄測試條件(溫度、濕度、輻照度、時間)、儀器型號、樣品信息、原始數據和計算結果。
結語
耐黃變性試驗是保障材料在生命周期內維持良好外觀的關鍵評價手段。通過科學選擇適當的加速老化方法、嚴格控制試驗條件、運用客觀的儀器測量進行量化評估,并結合實際應用場景解讀數據,能夠有效指導材料的研發、生產、選型與質量控制。深刻理解黃變機理、嚴格遵循標準規范并認識試驗的局限性,是獲得可靠和有價值測試結果的前提。持續優化材料配方與加工工藝,提升耐黃變性能,對于滿足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外觀需求和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