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件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預制件試驗:保障裝配式建筑質量的核心環節
引言:質量基石,試驗先行
預制混凝土構件(簡稱預制件)作為裝配式建筑的核心單元,其性能優劣直接關乎整體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功能性。預制件試驗是貫穿構件生產、出廠、安裝全過程的質量控制關鍵手段,通過科學、規范的測試,驗證其是否滿足設計要求與相關標準,為裝配式建筑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一、 材料性能試驗:源頭把控,奠定基礎
預制件的品質首先源于其組成材料。在構件生產前及過程中,需對主要原材料進行嚴格檢驗:
-
混凝土原材料試驗:
- 水泥: 檢驗凝結時間、安定性、強度等級、化學成分等。
- 骨料: 檢測級配、含泥量、泥塊含量、針片狀顆粒含量、壓碎指標、堅固性、表觀密度、堆積密度等。
- 礦物摻合料(如粉煤灰、礦粉): 檢驗細度、需水量比、活性指數、燒失量等。
- 外加劑: 檢驗減水率、含氣量、凝結時間差、抗壓強度比、適應性等。
- 拌合水: 檢驗pH值、不溶物含量、可溶物含量、氯離子含量等。
-
鋼筋及鋼材試驗:
- 力學性能: 拉伸試驗(屈服強度、抗拉強度、斷后伸長率)、彎曲試驗。
- 工藝性能: 反復彎曲試驗(適用于盤條)。
- 重量偏差: 檢驗實際重量與理論重量的偏差。
- 尺寸偏差: 檢驗直徑(或內徑、肋高等)是否符合標準。
- 化學分析: 必要時檢測碳、硫、磷、錳等元素含量。
-
其他材料: 如預埋件、連接件、保溫材料等,需依據其產品標準進行相應性能測試(如力學性能、防火性能、導熱系數等)。
二、 構件力學性能試驗:承載能力的驗證
預制件結構性能的核心在于其承受荷載的能力,主要試驗項目包括:
-
混凝土強度試驗:
- 標準養護試件抗壓強度: 在標準條件下(溫度20±2°C,相對濕度95%以上)養護至規定齡期(通常28天)進行試驗,是評定混凝土強度等級的主要依據。
- 同條件養護試件抗壓強度: 試件與構件同條件養護,用于判定構件拆模、出池、出廠、吊裝、張拉放張及施工期間臨時負荷時的混凝土強度。
- 結構實體混凝土強度(回彈法、鉆芯法等): 對成品構件或結構實體進行非破損或微破損檢測,評估其實際強度。
-
構件結構性能檢驗:
- 型式檢驗: 對新產品或設計有重大變更的首批構件進行破壞性試驗,驗證其承載能力、抗裂性能、撓度變形等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 出廠檢驗: 對批量生產的構件進行抽樣檢驗,通常采用靜載試驗,在標準荷載或設計荷載作用下,檢驗構件的承載力、撓度、抗裂性(或裂縫寬度)等指標。
- 抗彎性能試驗: 適用于樓板、墻板、梁等受彎構件。
- 抗壓性能試驗: 適用于柱、承重墻板等軸心或偏心受壓構件。
- 抗剪性能試驗: 評估節點或特定部位抵抗剪切破壞的能力。
- 連接節點試驗: 專門針對預制構件之間的連接節點(如套筒灌漿連接、漿錨搭接、螺栓連接、焊接等)進行靜力或擬靜力試驗,驗證其承載力、剛度、延性和破壞模式。
-
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 使用專用檢測儀(如電磁感應法儀器)檢測構件內受力鋼筋表面至構件外表面的距離,確保其滿足設計要求,保證結構耐久性。
三、 構件耐久性與外觀質量試驗:守護長久壽命與美觀
預制件的長期服役性能與外觀同樣重要:
-
耐久性相關試驗:
- 抗滲性能試驗: 檢驗構件(尤其是外墻板、地下室構件等)抵抗壓力水滲透的能力(如抗滲等級P6)。
- 抗凍性能試驗: 通過凍融循環試驗,評估混凝土抵抗凍融破壞的能力(如抗凍等級F100)。
- 碳化試驗: 模擬混凝土在CO?作用下的碳化過程,評估其對鋼筋銹蝕的影響。
- 氯離子滲透系數試驗: 評估混凝土抵抗氯離子侵蝕的能力,對海洋環境或除冰鹽環境尤為重要。
- 鋼筋銹蝕檢測: 通過半電池電位法等方法,檢測構件內鋼筋是否發生銹蝕。
-
外觀質量與尺寸偏差檢驗:
- 外觀缺陷檢查: 目測檢查構件表面是否存在蜂窩、孔洞、露筋、疏松、夾渣、裂縫(區分有害裂縫與無害裂縫)、破損、色差等缺陷,并測量其范圍和程度。
- 尺寸偏差測量: 使用鋼尺、靠尺、塞尺等工具,測量構件的長度、寬度、高度、厚度、對角線差、側向彎曲、表面平整度、預埋件位置、預留孔洞位置及尺寸等,確保其符合設計圖紙和驗收規范允許的偏差范圍。
四、 試驗流程與記錄:規范操作,數據可溯
嚴謹的試驗流程是結果可靠性的保證:
- 抽樣: 嚴格按照相關產品標準(如GB/T 51231, GB 50204)或合同約定進行隨機抽樣,確保樣本代表性。
- 試驗環境: 確保試驗在標準規定的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下進行(除非是模擬特定環境)。
- 設備校準: 所有試驗設備(壓力機、萬能試驗機、測量工具等)必須定期檢定校準,保證精度。
- 規范操作: 試驗人員需經過培訓,嚴格依據相應試驗方法標準(如GB/T 50081, GB/T 50152, GB/T 50784等)進行操作。
- 原始記錄: 實時、準確、完整地記錄試驗過程、環境條件、設備信息、試驗現象(如裂縫出現荷載、寬度發展)、破壞形態及最終結果。
- 報告編制: 依據試驗數據出具清晰、規范的試驗報告,包含樣品信息、試驗依據、試驗項目、試驗結果、判定、試驗人員及審核人簽字等。
五、 常見問題分析與對策:持續改進的關鍵
預制件試驗中可能暴露的問題及其應對:
- 混凝土強度不足: 分析原材料質量、配合比設計、攪拌工藝、養護條件(溫度、濕度、時間)等因素,針對性調整。
- 構件承載力不達標: 檢查設計合理性、配筋準確性(數量、位置、保護層)、混凝土強度、施工工藝(如振搗密實度)等。
- 裂縫超限: 分析裂縫性質(受力裂縫、收縮裂縫、溫度裂縫等),優化設計(如配筋率、構造措施)、改進生產工藝(如養護制度、脫模強度控制)、優化施工方案。
- 尺寸偏差過大: 檢查模具精度、剛度及穩定性,改進澆筑、振搗及脫模操作,加強過程測量監控。
- 外觀質量缺陷: 優化混凝土工作性(坍落度、擴展度)、改進振搗工藝、選用優質脫模劑、加強模具清理與維護、規范構件搬運與存放。
- 連接節點性能不佳: 優化節點設計,嚴格控制灌漿料/座漿料質量及飽滿度,規范灌漿/座漿工藝,確保鋼筋定位準確。
結語:標準引領,品質為先
預制件試驗是裝配式建筑質量控制體系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通過覆蓋材料、力學、耐久性、外觀尺寸的全方位科學檢測,不僅能及時發現并解決潛在質量隱患,更能為設計優化、工藝改進提供數據支撐。嚴格遵守國家及行業標準規范,確保試驗的科學性、公正性與準確性,是推動預制構件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安全耐久裝配式建筑的根本保障。持續完善試驗方法、提升檢測能力,將為裝配式建筑的廣泛應用筑牢質量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