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屑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石屑檢測:關鍵指標與質量控制要點
一、 引言:認識石屑及其重要性
石屑主要指巖石經機械破碎、篩分后粒徑小于特定尺寸(通常指4.75mm或2.36mm以下)的細粒副產品。在土木工程建設中,石屑常被廣泛應用于:
- 路面基層/底基層: 作為級配碎石混合料的細集料組分。
- 水泥混凝土: 部分替代天然砂或機制砂(需嚴格評估適用性)。
- 瀝青混合料: 作為填料或細集料組分。
- 回填與路基改良: 提供填充和穩定作用。
- 砌筑砂漿: 替代部分砂使用(需謹慎)。
其質量直接影響工程結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經濟性。因此,科學、全面的石屑檢測至關重要。
二、 核心物理指標檢測
-
顆粒級配(篩分試驗):
- 目的: 確定石屑中不同粒徑顆粒的分布比例,評估其連續性和是否符合目標級配要求。級配不良易導致混合料離析、壓實困難或性能下降。
- 方法: 采用標準方孔篩進行干篩或濕篩。繪制級配曲線,計算關鍵篩孔(如4.75mm, 2.36mm, 1.18mm, 0.6mm, 0.3mm, 0.15mm, 0.075mm)的通過率。
- 關鍵參數: 0.075mm以下細粉含量(塑性指數高時需特別注意);關鍵篩孔累積通過率是否符合規范區間。
-
含泥量 / 石粉含量(砂當量試驗或亞甲藍試驗):
- 目的: 區分細顆粒中是“有益”的石粉還是“有害”的黏土、淤泥。
- 方法:
- 砂當量試驗: 定量測定懸浮液中黏土類細顆粒與砂的沉降體積比,值越高表示有害雜質越少。
- 亞甲藍試驗: 定量測定吸附亞甲藍染料的量(MB值),反映黏土礦物的含量和活性。MB值越低越好。
- 重要性: 過量黏土/淤泥會包裹集料,阻礙其與膠結材料的粘結,顯著降低強度和穩定性,增加收縮變形。
-
針片狀顆粒含量:
- 目的: 測定顆粒形狀偏離等軸體(接近立方體或球體)的程度。
- 方法: 使用針片狀規準儀或卡尺,人工逐粒測定特定粒徑以上顆粒的長度與厚度(或最小厚度)之比超過規定比例(如3:1)的顆粒所占百分比。
- 影響: 針片狀顆粒過多會導致堆積空隙率增大,混合料難以壓實,強度降低,且易在施工或使用中斷裂。
-
壓碎值:
- 目的: 評估石屑抵抗壓碎的能力,反映其強度和堅固性。
- 方法: 將規定粒徑范圍(如2.36mm-4.75mm)的單粒級石屑裝入標準模具,在規定壓力下加載,計算壓碎后小于規定粒徑(如2.36mm)的質量百分比。值越低表示強度越高。
- 意義: 對承受荷載的結構(如基層、混凝土)尤為重要。
-
表觀密度、堆積密度與空隙率:
- 目的: 了解石屑的致密程度和顆粒堆積狀態。
- 方法: 標準方法測定單位體積(含封閉孔隙)的質量(表觀密度)、自然堆積狀態下的質量(堆積密度)。
- 計算: 由表觀密度和堆積密度可計算空隙率。空隙率影響混合料中膠結材料用量和耐久性。
-
含水率:
- 目的: 測定石屑中自由水含量。
- 方法: 烘干法(標準方法)。
- 應用: 對拌合(如混凝土、穩定土)用水量控制、壓實效果評估至關重要。
三、 化學與耐久性指標檢測
-
堅固性(硫酸鈉或硫酸鎂溶液浸泡循環試驗):
- 目的: 評估石屑抵抗干濕循環、凍融循環等氣候因素作用下風化的能力。
- 方法: 試樣在飽和硫酸鈉(或硫酸鎂)溶液中浸泡→烘干→冷卻,循環數次(通常5次),計算質量損失百分比。
- 意義: 對于暴露在惡劣環境中的工程尤為重要。
-
堿活性(潛在危害檢驗):
- 目的: 檢測石屑(特別是其中的硅質礦物)是否會與水泥中的堿(Na?O, K?O)發生有害反應,導致混凝土膨脹開裂。
- 方法: 巖相法(初步判定礦物組成)、砂漿棒長度法(ASTM C227)、快速砂漿棒法(ASTM C1260)等。通常先用巖相法篩查,必要時進行膨脹試驗。
- 重要性: 高堿活性材料禁用或需采取嚴格的堿含量控制措施。
-
有機物含量:
- 目的: 檢測石屑中存在有機雜質(如腐殖質)的可能性,此類雜質可能延緩水泥水化或降低強度。
- 方法: 標準比色法(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比較顏色深度)。
- 應用: 尤其關注來源不明或含有風化土層的石屑。
-
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
- 目的: 檢測是否含有黃鐵礦、石膏等含硫礦物。硫化物氧化或硫酸鹽侵蝕可能導致體積膨脹、混凝土劣化或鋼材銹蝕。
- 方法: 化學滴定法或重量分析法測定硫或硫酸根離子含量,換算成SO?含量。
- 限值: 相關規范對應用于混凝土或金屬結構附近的石屑有嚴格限值(SO?含量通常要求很低)。
四、 現場快速檢測與控制
- 目測檢查: 觀察顏色均勻性、有無明顯泥土塊、雜質、風化顆粒。
- 簡易含水率判斷: “手捏成團,落地松散”的經驗法則(需結合實驗室數據校正)。
- 批次管理與標識: 不同來源、批次石屑應分區堆放,清晰標識,防止混用。
- 定期取樣復檢: 生產或供應過程中,按規范頻次取樣送實驗室進行關鍵指標(級配、含泥量/MB值、壓碎值)檢測。
五、 質量控制與
有效的石屑質量控制依賴于:
- 源頭把控: 選擇母巖質量好、潔凈的料場。
- 生產過程控制: 優化破碎、篩分工藝,減少針片狀顆粒和過細粉含量。
- 嚴格的檢測制度: 建立進場檢驗、過程抽檢、定期復檢的程序。
- 數據驅動決策: 將所有檢測結果與相關工程規范(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項目技術規格書)進行比對,合格后方可使用。對于不達標指標,需分析原因,采取拒收、篩分、清洗、降級使用等技術措施。
:
石屑并非簡單的“廢棄料”,其質量直接影響工程成敗。通過系統性地檢測物理、化學及耐久性指標,并與規范要求嚴格對比,方能科學評價其適用性,確保其在工程建設中發揮安全、穩定、經濟的作用。持續、嚴格的檢測是保障石屑有效利用和工程質量的關鍵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