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營養成分檢測
-
- 淀粉含量:通過酶解法或光譜法測定,反映甘薯的能源價值和加工適用性。
- 還原糖與總糖:影響甘薯的甜度及加工過程中的褐變反應。
- 膳食纖維:包括可溶性與不可溶性纖維,評估其健康功效。
- 蛋白質與氨基酸:測定必需氨基酸含量(如賴氨酸、色氨酸)。
- 維生素:重點檢測維生素A(β-胡蘿卜素)、維生素C、B族維生素的含量。
- 礦物質:測定鉀、鈣、鎂、鐵、鋅等元素的含量。
-
- 多酚類物質:如綠原酸、花青素(紫薯中含量高),具有抗氧化活性。
- 類胡蘿卜素:如β-胡蘿卜素、葉黃素,影響薯肉顏色和營養價值。
- 皂苷與植物甾醇:具有潛在降膽固醇作用。
二、安全衛生指標檢測
-
- 鉛(Pb)、鎘(Cd)、砷(As)、汞(Hg)等,符合《GB 2762-202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 檢測方法:原子吸收光譜法(AA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
-
- 有機磷類(如毒死蜱)、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殘留檢測,依據《GB 2763-2021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 檢測方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
-
- 霉菌毒素:如黃曲霉毒素B1(儲存不當可能產生),檢測限需符合國家標準。
- 龍葵素:發芽或表皮損傷可能導致毒性物質積累(常見于馬鈴薯,甘薯中極少)。
-
- 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霉菌與酵母菌等,針對鮮薯及加工產品。
三、物理與感官品質檢測
-
- 形狀與大小:按國家標準分級(如大小均勻度)。
- 表皮色澤:紅、黃、紫等色系的均勻度與光澤度。
- 缺陷率:蟲蛀、機械損傷、腐爛斑點的比例。
-
- 薯肉質地:通過質構儀測定硬度、黏性等參數。
- 水分含量:影響貯藏期與加工適應性(如烘烤、制粉)。
- 蒸煮特性:測定蒸煮后的黏度、甜度、風味等。
四、加工適應性檢測
-
- 淀粉加工性能:黏度、糊化特性、透明度等。
- 烘烤/蒸煮損失率:評估加工過程中的水分與營養流失。
- 褐變程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測定,控制加工變色問題。
-
- 發芽抑制:檢測貯藏期間的發芽率與發芽時間。
- 冷害與腐爛:低溫貯藏下的生理變化及病害發生情況。
五、特異性檢測
-
- 遺傳標記檢測:通過DNA分子標記(如SSR、SNP)區分不同品種。
- 轉基因成分篩查:檢測是否含外源基因(常規甘薯暫無非轉基因問題)。
-
- 同位素指紋(如δ13C、δ15N)或元素指紋分析,鑒別地理來源。
六、檢測標準與流程
-
- 中國國家標準(GB)、國際食品法典(CAC)、ISO方法等。
- 例:淀粉含量檢測參照《GB/T 5009.9-2016》。
-
- 采樣→預處理(清洗、切塊、均質化)→指標檢測→數據分析與報告。
七、檢測意義
- 食品安全:保障消費者免受重金屬、農藥殘留危害。
- 營養價值:指導膳食搭配與功能性食品開發。
- 貿易合規:滿足國內外市場準入要求(如出口至歐盟、日本)。
- 育種與種植優化:篩選高營養、抗病性強的品種。
上一篇:酸價(以脂肪計)檢測下一篇:糖酸比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69
227
202
211
208
211
222
216
228
228
212
212
215
213
206
204
221
207
219
213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