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碳化試驗檢測:關鍵項目與實施要點
一、核心檢測項目詳解
-
- 目的:量化碳化區域,評估侵蝕進度。
- 方法:
- 酚酞指示劑法(GB/T 50082):鉆取直徑≥10mm的芯樣,噴灑1%酚酞酒精溶液,未碳化區呈紫紅色,碳化區無色。測量分界處深度,取3點平均值。
- 無損檢測技術:紅外熱像儀或超聲波法輔助定位,適用于大面積篩查。
- 標準要求:每構件測區不少于3處,避開裂縫與骨料。
-
- 目的:確定混凝土堿度,判斷碳化程度。
- 方法:
- 試紙法:快速定性,適用于現場初篩(pH>12為未碳化)。
- 電極法:研磨碳化層粉末,按水灰比0.5制漿,采用pH計精確測定(精度±0.1)。
- 數據解讀:pH<10表明完全碳化,鋼筋腐蝕風險顯著升高。
-
- 目的:評估碳化對力學性能的影響。
- 方法:取碳化區與非碳化區標準立方體試塊(150mm³),按GB/T 50081進行壓力試驗。
- 典型現象:碳化可能提高表面硬度(碳酸鈣填充孔隙),但長期強度因微裂縫發展可能下降5%-15%。
-
- 模型建立:基于菲克定律,碳化深度 ?=??d=kt?,k為環境系數(室內取1.0-2.0,室外潮濕環境0.5-1.0)。
- 加速試驗:實驗室CO?濃度(20%±3%)、溫度(20±2℃)、濕度(70±5%)下加速碳化28天,推算自然碳化速率。
-
- 方法:
- 半電池電位法(ASTM C876):電位<-350mV提示高銹蝕風險。
- 電阻探針法:實時監測銹蝕電流密度(>0.1μA/cm²為活躍銹蝕)。
- 關聯分析:碳化深度超過保護層厚度時,銹蝕概率提升80%以上。
- 方法:
-
- 參數:CO?濃度(室內常達0.1%-0.3%)、相對濕度(60%-80%最利碳化)、溫度。
- 技術:采用數據記錄儀連續監測,結合氣象數據建立碳化預測模型。
二、檢測流程與規范
-
- 結構重要部位(梁、柱節點)優先,避開施工縫與缺陷區。
- 每100m³混凝土至少取5組樣本,確保統計學意義。
-
- 碳化深度計算剔除異常值(±2倍標準差外),取95%分位值作為安全閾值。
- 結合保護層厚度檢測(雷達儀或破樣法),計算“厚度-碳化深度”安全系數。
-
- 中國:GB/T 50082、JGJ/T 23
- 國際:ASTM C856、EN 13295
三、綜合耐久性評估
-
- Ⅰ級(低風險):碳化深度<保護層50%,pH>11.5。
- Ⅱ級(中風險):碳化深度達保護層50%-90%,pH 10-11.5。
- Ⅲ級(高風險):碳化層穿透保護層,pH<10,需立即修復。
-
- 表面涂層(環氧樹脂阻隔CO?)。
- 電化學脫鹽或遷移型阻銹劑(如MCI)。
四、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64
221
200
208
204
207
218
208
219
222
209
207
213
211
203
201
215
205
211
209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