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砌石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漿砌石工程檢測:關鍵內容與質量控制要點
前言
漿砌石以其取材方便、造價經濟、結構穩定等特點,廣泛應用于水利、交通、市政、建筑等領域的擋墻、護坡、基礎、涵洞等結構中。其工程質量直接關系到工程的安全運行與耐久性。科學、規范的檢測是確保漿砌石工程質量達標的核心環節。本文將系統闡述漿砌石檢測的主要內容、常用方法及評判標準。
一、 檢測目的與意義
漿砌石檢測的核心目的在于:
- 驗證施工質量: 確認砌體的強度、密實度、整體性等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和相關規范標準。
- 評估結構安全: 及時發現存在的缺陷(如空洞、砂漿不飽滿、裂縫等),判斷其對結構承載力、穩定性和耐久性的影響。
- 控制施工過程: 為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提供依據,指導后續施工或整改。
- 工程驗收依據: 為工程的分部工程驗收和竣工驗收提供客觀、量化的技術支持。
- 積累工程資料: 建立完整的工程質量檔案。
二、 主要檢測內容與方法
漿砌石檢測通常涵蓋實物工程質量檢測和外觀質量檢查兩大方面。
(一) 實物工程質量檢測
-
砂漿飽滿度檢測:
- 目的: 衡量石塊間砂漿填充的密實程度,是保證砌體強度、穩定性和防滲性的關鍵指標。
- 方法:
- 插釬法: 用直徑略大于設計灰縫厚度的鐵釬插入灰縫中,通過插入深度、阻力和聲音判斷飽滿度(定性為主)。
- 鑿開檢查法: 在重要部位或懷疑區域局部鑿開砌體,直接觀測砌縫內砂漿的填充情況(破壞性)。
- 鉆孔內窺鏡檢查法: 在砌體上鉆小孔,利用工業內窺鏡觀察孔道內灰縫砂漿的飽滿情況(微損)。
- 標準要求: 水平灰縫飽滿度一般要求≥80%,豎向灰縫飽滿度要求≥60%(具體數值依據設計及規范如GB 50203《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
砂漿強度檢測:
- 目的: 砂漿強度是衡量砌體抗壓、抗剪能力的重要參數。
- 方法:
- 預留試塊法: 施工過程中按規定制作并養護砂漿試塊,在標準齡期(通常28天)進行抗壓試驗。此法最常用且結果相對可靠。
- 貫入法: 使用砂漿貫入儀,將特定釘貫入灰縫砂漿中,通過貫入深度或阻力換算砂漿強度(需建立測強曲線)。
- 回彈法: 利用回彈儀沖擊砂漿表面,通過回彈值推算砂漿強度(精度相對較低,影響因素多,需配合其他方法)。
- 點荷法/剪切法: 在砌體上切割或鉆取含有砂漿的試樣進行加載試驗(微損或破損)。
- 超聲波法: 利用超聲波在砂漿和石塊中傳播速度的差異推斷砂漿質量(需專業知識解讀,常輔助判斷內部缺陷)。
- 標準要求: 實測強度值不應低于設計強度等級要求。
-
砌體厚度與平整度檢測:
- 目的: 確保結構尺寸符合設計要求,保證外觀質量和受力均勻性。
- 方法:
- 尺量檢查: 使用鋼卷尺、靠尺、塞尺等工具測量砌體厚度、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等。
- 水準儀/全站儀測量: 用于檢測大面積墻面或結構的整體平整度、高程、坡度等。
- 標準要求: 偏差值應在設計或規范(如GB 50203)允許范圍內。
-
石塊質量檢查:
- 目的: 確保石材物理力學性能滿足要求。
- 方法:
- 外觀檢查: 觀察石塊風化程度、裂紋、剝落、尺寸形狀是否符合要求。
- 代表性取樣試驗: 對進場石材或砌體中關鍵部位石材進行抗壓、抗凍、軟化系數等試驗(依據設計要求)。
- 標準要求: 石材強度等級、耐水性、抗凍性等指標應滿足設計要求。
(二) 外觀質量檢查
- 勾縫檢查: 觀察勾縫是否均勻、密實、光滑、深淺一致,有無脫落、松動、開裂現象。
- 裂縫檢查: 仔細查找砌體表面是否存在沉降裂縫、溫度裂縫、應力裂縫等,記錄其位置、走向、寬度、長度和發展趨勢。
- 變形檢查: 觀察墻體是否出現傾斜、鼓脹、沉降等異常變形。
- 滲漏檢查: 觀察砌體表面(尤其背面或迎水面)是否有濕潤、水漬、析鹽(白霜)甚至水流滲出跡象。
- 石塊砌筑工藝檢查: 確認是否符合“平、穩、滿、錯”(石塊平整、安放穩固、砂漿飽滿、上下層錯縫)的基本要求,尤其關注丁石(拉結石)的布置是否滿足規范(如每0.7m²墻面至少設置一塊丁石,丁石長度≥墻厚的2/3等)。
- 伸縮縫/沉降縫檢查: 檢查縫的設置位置、寬度、填縫材料(如瀝青麻筋、閉孔板)是否規范、完好。
- 表面清潔度: 檢查完工后表面殘留砂漿、污物是否清理干凈。
(三) 現場檢測流程要點
- 前期準備: 熟悉設計圖紙、施工技術要求、相關驗收規范,制定檢測方案,準備儀器設備并校驗。
- 抽樣布點: 根據工程規模、重要性、結構部位特點,按規范(如GB 50300《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確定合理的抽樣數量、位置(具有代表性,如受力較大、薄弱環節、隱蔽工程交接處)。
- 現場檢測:
- 嚴格按照選定方法和操作規程進行。
- 詳細記錄檢測環境(溫度、濕度)、位置、儀器讀數、檢測結果、拍照記錄(缺陷位置、典型部位)。
- 注意安全防護(腳手架、高空作業、用電安全)。
- 數據處理與分析: 整理原始數據,根據相關規范和設計要求進行計算、比較、統計分析。
- 編寫檢測報告: 報告應客觀、準確、清晰地反映檢測過程、方法、結果、,并對不符合項提出處理建議。
三、 常見質量問題與評判標準
- 砂漿不飽滿: 是最常見問題,可能導致砌體強度下降、透水性增加、凍融破壞加劇。評判依據飽滿度檢測結果。
- 砂漿強度不足: 直接影響砌體承載力和穩定性。評判依據砂漿強度實測值與設計值的對比。
- 通縫/砌筑方式錯誤: 上下石塊對齊形成豎向通縫,削弱了砌體整體性。評判依據規范對錯縫搭接長度的要求。
- 丁石(拉結石)不足: 導致內外層砌體分離。評判依據丁石數量、長度、布置間距是否符合規范。
- 裂縫: 寬度、長度、位置、性質(穩定/發展)是評判其對結構安全影響程度的關鍵。
- 變形過大: 垂直度、平整度偏差超出允許范圍。
- 滲漏: 根據滲漏位置、范圍、嚴重程度判斷其對使用功能和耐久性的影響。
- 石材風化嚴重或強度不足: 影響結構耐久性和承載力。
四、 質量評判與處理
檢測結果需對照國家及行業現行有效的標準規范(如GB 50203, SL 239, JTG/T F50等)以及工程設計文件進行評判:
- 合格: 所有檢測項目均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
- 不合格:
- 主控項目不合格: 如砂漿強度、砌體厚度、石塊強度等級等關鍵指標不達標,必須進行處理(如返工、加固等)。
- 一般項目不合格: 如局部平整度略超差、少量非結構性微小裂縫等,對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無決定性影響,可限制偏差數量或進行局部修復。
漿砌石檢測是一項綜合性的技術工作,需要檢測人員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和嚴謹負責的態度。通過科學規劃檢測方案,合理選用檢測方法,嚴格執行標準規范,對漿砌石工程的實物質量和外觀質量進行全面、客觀的檢查和評估,能夠有效控制工程質量,消除安全隱患,保障工程結構長期安全穩定運行。持續的監測和對歷史檢測數據的積累分析,對于大型漿砌石結構的維護管理也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