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臂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托臂測試:評估肩袖功能與肩部疼痛的關鍵檢查
概述:肩關節健康的靈敏探測器
托臂測試(Empty Can Test / Jobe Test)是骨科與運動醫學領域廣泛應用的經典物理檢查方法,主要用于評估肩袖肌群,特別是岡上肌的功能狀態及其引發的肩部疼痛。因檢查時患者手臂位置類似傾倒空罐的動作而得名。該測試操作簡便、敏感性較高,是識別肩袖損傷、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等肩關節疾患的重要篩查工具。
解剖學基礎:聚焦岡上肌
- 岡上肌的核心作用: 岡上肌是肩袖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起于肩胛骨岡上窩,止于肱骨大結節。其主要功能是在肩關節外展的初始階段(0-15度)啟動并穩定肱骨頭,防止其在關節盂內向上方過度移位。
- 易損性: 岡上肌肌腱走行于肩峰與肱骨頭之間的狹小間隙(肩峰下間隙),在反復的肩部活動,特別是需要手臂上舉過肩的動作中,極易受到肩峰前緣或喙肩韌帶的擠壓、摩擦(撞擊),導致肌腱炎、部分撕裂甚至完全斷裂。
測試目的:識別肩袖功能障礙
- 評估岡上肌肌力: 檢查岡上肌主動收縮抵抗阻力的能力。
- 誘發肩部疼痛: 復制患者因岡上肌腱病變(如肌腱炎、撕裂)或肩峰下撞擊引起的典型疼痛。
- 鑒別疼痛來源: 幫助區分肩袖病變引起的疼痛與其他肩關節疾病(如凍結肩、盂唇損傷、頸椎病放射痛等)。
- 監測康復進展: 作為治療前后對比,評估肩袖功能恢復情況的有效指標。
標準操作流程:精準執行要點
- 患者體位: 患者取舒適坐位或站立位,保持軀干挺直,雙肩放松自然下垂。
- 手臂擺放:
- 囑患者將被檢側手臂向前抬起至與地面平行(肩關節前屈90度)。
- 然后手臂向身體中線方向水平內收約30度(肩胛骨平面或"肩平面",即手臂位于身體側前方,與額狀面呈約30度角)。
- 最后,最大限度地將前臂內旋,使大拇指指向地面(肩關節內旋,肘關節伸直)。此時手臂姿勢如同傾倒空罐或罐裝飲料。
- 施加阻力:
- 檢查者站在患者對面或側方。
- 一只手穩定患者肩胛骨或肩峰,防止聳肩代償(斜方肌過度參與)。
- 另一只手置于患者前臂遠端近腕關節處(或肘關節上方)。
- 向患者手臂施加一個穩定、持續向下(與地面垂直方向)的阻力。
- 指令與觀察:
- 清晰指令患者:"保持這個姿勢,用力向上抬手臂,對抗我的阻力。"
- 觀察重點:
- 疼痛: 測試過程中是否誘發出肩關節上方、外側或前外側的疼痛?疼痛的性質(銳痛、鈍痛)和部位(常位于肩峰下方或大結節處)?
- 肌力: 患者抵抗阻力的能力如何?與健側對比力量是否減弱?能否維持姿勢?
- 代償動作: 患者是否出現聳肩(斜方肌代償)、身體側傾或肘關節屈曲(肱二頭肌代償)等動作來試圖維持手臂位置?
結果判讀:疼痛與肌力是關鍵
- 陽性結果(提示岡上肌病變或肩峰下撞擊):
- 出現顯著疼痛: 在抵抗阻力時,肩關節上方或外側出現與患者主訴一致的疼痛,特別是在肩峰下區域。這是最常見的陽性表現。
- 肌力減弱: 患者無法抵抗檢查者施加的向下力量,表現為手臂下沉或無法穩定維持在測試位置。肌力減弱常伴隨疼痛發生。
- 疼痛伴隨肌力減弱: 同時出現疼痛和力量下降是強陽性指征,高度提示岡上肌腱損傷(如撕裂)。
- 陰性結果:
- 測試過程中未誘發肩部疼痛。
- 患者能夠良好地抵抗向下阻力,肌力與健側對稱或接近。
- 結果解讀注意事項:
- 雙側對比: 務必與健側手臂進行對比測試,以明確是否存在不對稱。
- 疼痛特異性: 陽性疼痛應局限于肩峰下/岡上肌區域。頸部或廣泛性疼痛可能提示其他問題。
- 肌力分級: 可配合徒手肌力測試(MMT)標準(0-5級)更精確地評估肌力損失程度。
- 結合其他檢查: 托臂測試陽性并非確診依據,需結合病史、其他肩袖測試(如岡下肌/小圓肌測試、抬離試驗)、肩關節活動度檢查、影像學(如超聲、MRI)等進行綜合判斷。
臨床應用場景
- 肩痛患者初診篩查: 對主訴肩關節上方或外側疼痛,尤其在手臂上舉或過頂活動時加重的患者進行快速評估。
- 疑似肩袖損傷: 如急性外傷后肩痛無力,或慢性勞損性肩痛。
- 肩峰下撞擊綜合征評估: 作為撞擊誘發試驗之一。
- 運動醫學檢查: 對游泳、棒球、網球、排球等肩部負荷大的運動員進行肩部功能評估。
- 術后康復監測: 肩袖修復術后,評估岡上肌功能恢復及疼痛緩解情況。
測試優勢與局限性
- 優勢:
- 操作簡便快捷,無需特殊設備。
- 對岡上肌病變(尤其是肌腱炎和撕裂)敏感性較高。
- 可同時評估疼痛和肌力。
- 局限性:
- 特異性相對較低: 陽性結果也可出現在其他肩關節疾病(如盂肱關節炎、肩鎖關節病變),并非岡上肌病變獨有。
- 假陽性/假陰性可能: 患者配合度、檢查者施力大小、疼痛耐受度差異、斜方肌過度代償等因素可能影響結果準確性。
- 無法精確定位損傷類型和程度: 不能區分肌腱炎、部分撕裂還是全層撕裂,需影像學確診。
- 受肩胛骨位置影響: 肩胛骨動力障礙可能導致假陽性。
居家簡易自測指南(僅供參考,不替代專業評估)
- 雙腿分開與肩同寬站立或端正坐好。
- 將疼痛側手臂伸直,向前向上抬起至與肩同高。
- 手臂稍向身體前方移動(約30度,指向斜前方)。
- 將大拇指轉向下,指向地面(掌心向后)。
- 嘗試在此姿勢下,對抗另一只手向下按壓前臂遠端的阻力,盡力保持手臂不落下。
- 觀察:
- 做此動作時是否引發肩關節上方/外側的明顯疼痛?
- 能否抵抗阻力?力量是否明顯弱于健側?
- 若出現疼痛或/和力量顯著減弱,建議及時就醫尋求專業評估。
康復與防護要點
- 陽性結果處理: 明確診斷后,首要原則通常是休息、避免誘發疼痛的姿勢或活動(如反復過頂動作),并咨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
- 康復重點:
- 炎癥控制: 急性期可能需要冰敷、藥物(遵醫囑)。
- 恢復肩胛骨穩定性: 強化前鋸肌、斜方肌中下束等肩胛穩定肌群(如靠墻天使、俯臥撐)。
- 漸進性肩袖強化: 在無痛或微痛范圍內進行岡上肌及其他肩袖肌群的等長收縮、輕阻力訓練(使用彈力帶)(如側臥外旋)。
- 改善肩胛肱骨節律: 確保肩胛骨在上臂抬起時能協調旋轉。
- 拉伸緊張結構: 如胸部肌肉(胸大肌、胸小?。?、肩后關節囊。
- 恢復活動度: 在疼痛允許范圍內進行鐘擺運動、棍棒輔助活動等。
- 預防策略:
- 重視熱身與拉伸: 運動前后充分活動肩關節及拉伸相關肌群。
- 優化動作模式: 糾正不良姿勢和發力習慣,避免長時間手臂懸空或反復過頂勞作(必要時使用輔助工具)。
- 強化肩袖與肩胛肌群: 將針對性訓練納入日常鍛煉計劃。
- 避免過度使用: 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和休息時間。
結語:肩部健康的預警信號燈
托臂測試以其臨床實用性,成為評估肩袖功能、篩查肩部疼痛源頭的基石手段。理解其原理、掌握規范操作、客觀解讀結果,并認識到其局限性,對于臨床工作者準確識別肩關節問題至關重要。對于普通人群,了解其基本操作和意義有助于早期發現肩部不適信號,及時就醫干預,維護肩關節的健康與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