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砟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道砟檢測:守護軌道安全的基石
引言:碎石基石,安全所系
道砟,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碎石,卻是鐵路軌道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它們均勻承載著軌枕傳遞的巨大壓力,提供軌道彈性,確保排水暢通,維持軌道幾何形位穩定。道砟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列車運行的平穩性、安全性以及線路設施的耐久性。因此,建立嚴謹、科學的道砟檢測體系,是保障鐵路運輸安全高效的基礎性工作。
核心檢測指標解析
道砟的性能需通過一系列嚴格的物理、力學及化學指標來評估,主要包括:
-
材質與巖石類型:
- 來源巖石需具備足夠的強度、韌性及耐候性。通常要求使用火成巖類(如花崗巖、玄武巖)或部分優質石灰巖。
- 嚴格限制使用頁巖、板巖、粘土巖等易風化、強度低、遇水軟化的巖石。
-
級配(粒徑分布):
- 定義: 道砟顆粒按粒徑大小分布的組成情況。
- 重要性: 級配是決定道床密實度、承載能力、排水性能和穩定性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級配能實現顆粒間的緊密嵌鎖。
- 標準范圍: 嚴格遵循相關技術規范(如TB/T 2140)對不同等級線路(高速、重載、普速)的具體規定。關鍵控制超大粒徑(超標石)和小于規定下限的細顆粒比例。
-
顆粒形狀(針片狀指數):
- 測定方法: 使用專用卡規測量顆粒最長方向與最小厚度方向的比例。
- 要求: 嚴格控制針片狀顆粒的含量。過多的針片狀顆粒會顯著降低道床的穩定性、抗剪強度和搗固密實效果。
-
抗磨耗性能(洛杉磯磨耗率 - LA):
- 測試原理: 將規定質量的道砟試樣與特定數量的鋼球一同放入洛杉磯磨耗機中,旋轉規定次數后,測量被磨碎并通過指定篩孔的顆粒質量損失率。
- 意義: LA值是衡量道砟抵抗破碎、磨損能力的關鍵指標,直接反映其在列車循環荷載作用下保持完整性的能力。數值越低越好。
-
抗沖擊性能(標準集料沖擊值 - AIV):
- 測試原理: 將單粒級試樣放入沖擊試驗儀中,經受規定次數的重錘沖擊,測定破碎后小于指定粒徑顆粒的質量百分比。
- 意義: 評估道砟抵抗瞬間沖擊荷載(如車輪通過接頭、轍叉)的能力。
-
抗壓碎性能(石料壓碎值 - CBR):
- 測試原理: 將試樣裝入標準圓模中,在規定壓力下加載,測定被壓碎細粒的質量百分比。
- 意義: 反映道砟在承受巨大靜載或緩慢增加荷載時的抗壓碎能力(尤其對底砟或級配碎石層)。
-
潔凈度(含泥量/粘土塊含量):
- 測定方法: 通過水洗、篩分等手段,檢測粒徑小于0.075mm的顆粒含量以及易分解軟質團塊含量。
- 危害: 泥分和粘土塊會堵塞道床孔隙,嚴重削弱排水能力,遇水易軟化導致道床板結、翻漿冒泥,降低承載力。
-
風化耐久性(堅固性 - 硫酸鈉或硫酸鎂溶液浸泡法):
- 測試原理: 試樣在飽和硫酸鹽溶液中經歷多次浸泡-烘干循環,模擬凍融或干濕風化作用,測定試樣質量損失率。
- 意義: 評估道砟抵抗環境風化作用(特別是寒冷或鹽堿地區)的長期耐久性。
-
吸水率與表觀密度:
- 意義: 反映石材的致密程度和孔隙特性,間接關聯其強度、耐久性和抗凍性。
-
堿活性(必要時):
- 測試原理: 評估骨料中的活性礦物成分在水泥混凝土環境中是否可能與水泥中的堿發生有害膨脹反應的潛在風險(主要涉及混凝土軌枕或橋梁等結構物附近的道砟選擇)。
-
現場狀態評估(舊砟):
- 污染程度: 檢測道床中混入的煤屑、塵土、枕木朽屑等雜質含量。
- 級配劣化: 評估使用后級配的變化(細顆粒增多,粗顆粒減少或破碎)。
- 道砟破碎率: 測定因列車荷載反復作用而破碎成細顆粒的比例。
- 道床板結情況: 觀察道砟層是否因泥漿侵入、細顆粒聚集或化學作用而硬化失去彈性。
- 臟污程度: 綜合評價道床內部的臟污狀態。
規范化的檢測流程
-
取樣:
- 代表性: 是檢測結果準確可靠的前提。嚴格遵循相關抽樣標準(如TB/T 2328系列),采用隨機或系統布點法。
- 地點: 新砟在生產源頭(料場、裝車點)或運抵現場卸車前/后;舊砟在運營線路的道床不同深度和位置。
- 方法: 常用四分法或專用分料器縮分,直至獲得滿足各項試驗所需質量的代表性樣品。樣品需妥善封裝、標識、運輸。
-
實驗室測試:
- 環境條件: 試驗通常在標準溫濕度環境下進行。
- 樣品制備: 按各試驗方法要求對樣品進行清洗、烘干、篩分分級等預處理。
- 儀器校準: 所有檢測設備(篩分機、磨耗機、壓力機、天平、卡規等)必須定期檢定校準,保證精度。
- 規范操作: 嚴格依據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如GB/T 14685, TB/T 2328系列)規定的步驟進行每一項試驗。
- 數據記錄與處理: 詳細、客觀記錄原始數據,按規定公式計算最終結果,試驗報告需包含樣品信息、試驗方法、結果數據及。
-
現場快速檢測:
- 目的: 用于日常巡檢、初步篩查或施工過程質量控制。
- 常用方法:
- 目視檢查: 觀察道砟顏色、質地、潔凈度、顆粒形狀(是否存在過多針片狀)。
- 簡易篩分: 使用便攜式套篩評估級配大致情況。
- 手捻/沉降法: 粗略判斷含泥量。
- 硬度簡易測試: 如小錘敲擊聽聲判斷風化程度。
- 密度/滲透性簡易測試: 輔助判斷道床狀態。
- 局限性: 結果多為定性或半定量,精度低于實驗室檢測。
-
動態檢測(發展趨勢):
- 車載檢測: 利用裝有特殊傳感器(如激光雷達、高光譜相機、探地雷達)的軌檢車或綜合檢測列車,在運行中連續監測道床斷面、臟污狀況甚至道砟分布特性。(需注意此項技術仍在發展中)。
質量評價與分級體系
- 每一項性能指標的結果需與所適用線路等級對應的強制性技術標準(如TB/T 2140等)進行嚴格比對。
- 道砟質量通常根據其性能綜合表現劃分為不同等級(如特級、一級),不同等級的線路(高速鐵路、重載鐵路、客貨共線、普速鐵路)明確規定應使用相應等級的道砟。
- 評價應明確:合格/不合格(單項否決或綜合判定);適用于何種等級線路。
結語:精準檢測,筑牢基石
道砟檢測絕非簡單的碎石篩選,而是一個融合地質學、材料力學、工程實踐的精密過程。從生產源頭的巖質篩選,到出廠時的嚴格檢驗;從新砟入場的把關,到服役期間道床狀態的持續監控,每一環節的精準檢測都是為鐵路這條國民經濟大動脈注入安全基因。唯有依靠科學規范的方法、嚴謹細致的態度、準確可靠的數據,才能確保這些看似平凡的碎石,在萬里鐵道線上真正擔當起承載安全、暢通無阻的重任,為我國鐵路運輸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堅實穩固的基石保障。持續完善檢測標準體系、推廣智能化檢測裝備、提升檢測人員專業素養,是未來道砟質量管控的重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