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入硬度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yè)、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fā)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壓入硬度試驗:揭示材料抵抗變形的能力
核心原理與定義
壓入硬度試驗是一種應用最廣泛的材料力學性能評價方法。其核心原理在于:使用特定幾何形狀的壓頭(最常見為金剛石或硬質(zhì)合金材質(zhì)),在規(guī)定的靜態(tài)試驗力作用下,垂直壓入被測材料的表面,使材料表面發(fā)生塑性變形,形成壓痕。硬度值本質(zhì)上反映了材料在局部小體積內(nèi)抵抗彈性變形、塑性變形乃至破壞的綜合能力。它通過測量壓痕的尺寸(如深度、對角線長度、直徑等),并代入相應的硬度計算公式獲得。
硬度并非材料的基本物理屬性(如彈性模量、密度),而是一個綜合性能指標,受材料的彈性極限、屈服強度、加工硬化率、延展性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壓入法因其操作相對簡便、對試樣破壞小(通常為微米級壓痕)、適用范圍廣(金屬、陶瓷、涂層、聚合物、復合材料等)而成為工業(yè)生產(chǎn)和科研中的標準測試手段。
主要壓入硬度測試方法
根據(jù)壓頭幾何形狀、施加載荷大小以及測量方式的不同,壓入硬度測試發(fā)展出多種標準方法,各有其特點和適用領域:
-
布氏硬度 (HB):
- 壓頭: 硬質(zhì)合金球(直徑D通常為1, 2.5, 5, 10mm)。
- 測量: 卸載后,測量試樣表面殘留壓痕的平均直徑。
- 計算: 布氏硬度值 (HBW) = 常數(shù) × 試驗力 (F) / 壓痕表面積 (πD * d/2)。實際應用中通過查表或公式計算。
- 特點: 壓痕面積大,結果受材料微觀不均勻性影響小,能較好反映材料的平均性能。適用于較軟材料(如退火鋼、鋁、銅合金)及中低硬度的鑄鐵、軸承合金等。對試樣表面粗糙度要求相對較低。載荷較大(通常從幾百公斤力到3000公斤力),壓痕明顯。
-
維氏硬度 (HV):
- 壓頭: 兩相對面夾角為136°的正四棱錐金剛石。
- 測量: 卸載后,使用光學顯微鏡測量壓痕兩條對角線的平均長度。
- 計算: 維氏硬度值 (HV) = 常數(shù) × 試驗力 (F) / 壓痕表面積。表面積由對角線長度計算得出。
- 特點: 應用范圍極廣,從極軟材料到極硬材料(薄層、小件、表面硬化層)均可測試。壓痕為輪廓清晰的正方形,測量精度高。試驗力范圍寬(從幾克力到100公斤力),小載荷下可用于顯微硬度測試(顯微維氏硬度)。對試樣表面光潔度要求較高。
-
努氏硬度 (HK):
- 壓頭: 兩相對棱夾角分別為172.5°和130°的菱形錐體金剛石(長對角線方向夾角大,短對角線方向夾角小)。
- 測量: 卸載后,測量壓痕長對角線的長度。
- 計算: 努氏硬度值 (HK) = 常數(shù) × 試驗力 (F) / 壓痕投影面積。投影面積由長對角線長度計算得出。
- 特點: 壓痕深度淺(約為維氏壓痕的1/7),對角線長度長,特別適用于測試薄層、涂層、表面處理層以及脆性材料(如陶瓷、玻璃)。對試樣厚度要求低,在顯微硬度領域應用廣泛。對表面光潔度要求高。
-
洛氏硬度 (HR):
- 壓頭: 根據(jù)標尺不同,使用金剛石圓錐壓頭(如HRC, HRA)或硬質(zhì)合金球壓頭(如HRB)。
- 測量原理: 獨特之處在于直接測量壓痕深度。 測試分兩步:首先施加一個初始試驗力(小載荷,如10 kgf),建立測量基準,此時壓頭已接觸材料并產(chǎn)生微小變形;接著施加主試驗力(大載荷),保持規(guī)定時間后,卸除主試驗力,但保留初始試驗力。此時壓頭因材料彈性回復而回升,測量在初始試驗力下壓痕的殘余深度增量。
- 標尺: 不同壓頭和試驗力的組合對應不同的洛氏硬度標尺(如HRC: 金剛石錐,150kgf;HRB: 1/16"球,100kgf)。硬度值直接由硬度計表盤或數(shù)字顯示讀出,無需測量壓痕尺寸。
- 特點: 操作最為簡便、快捷(直接讀數(shù)),自動化程度高,適用于生產(chǎn)現(xiàn)場快速大批量檢測。壓痕相對較小。不同標尺間無明確換算關系,需注意選擇正確標尺。對試樣表面平整度和厚度有一定要求。
壓入硬度測試流程與關鍵影響因素
一個標準的壓入硬度測試通常包括以下關鍵步驟:
- 試樣制備: 被測表面需清潔、平整、光滑。對于維氏、努氏等需要光學測量的方法,表面光潔度要求更高。必要時需進行打磨、拋光。試樣應穩(wěn)固夾持,避免測試時移動。
- 選擇方法與參數(shù): 根據(jù)材料預期硬度、試樣厚度/層厚、測試目的(宏觀/顯微)選擇合適的測試方法(布氏/維氏/努氏/洛氏)及對應的試驗力(載荷)、壓頭類型和標尺(洛氏)。
- 施加試驗力: 以規(guī)定的速率平穩(wěn)施加試驗力至設定值。保載時間(試驗力保持恒定時間)需符合標準規(guī)定(通常10-15秒),以確保塑性變形充分完成,這對軟材料尤其重要。
- 卸載: 平穩(wěn)卸除主試驗力(洛氏法保留初始試驗力)。
- 測量壓痕: 對于布氏、維氏、努氏硬度,使用光學顯微鏡或壓痕測量系統(tǒng)精確測量壓痕尺寸(直徑、對角線)。洛氏硬度計直接顯示深度變化換算的硬度值。
- 計算硬度值: 根據(jù)測量結果和相應公式(或查表/設備自動計算)得出硬度值。
影響測試結果準確性和重復性的關鍵因素包括:
- 試驗力: 載荷大小直接影響壓痕尺寸和深度。必須在同一載荷下比較硬度值。載荷相關性現(xiàn)象(硬度值隨載荷變化)在某些材料(特別是低載荷下)中可能出現(xiàn)。
- 加卸載速率與保載時間: 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尤其是具有蠕變或松弛特性的材料。
- 壓頭狀態(tài): 壓頭必須完好無損、清潔無污物。金剛石壓頭尖銳,需小心保護。球壓頭長期使用會變形磨損,需定期檢查更換。
- 試樣表面狀態(tài): 粗糙表面、氧化皮、油污等會顯著影響壓痕形成和測量精度。
- 試樣支撐與夾持: 必須穩(wěn)固,避免測試過程中試樣變形或移動。
- 測量誤差: 光學測量的對線精度、設備分辨率是維氏、努氏、布氏硬度的主要誤差來源。
- 環(huán)境溫度: 標準測試通常在室溫(~23°C)下進行。
應用領域
壓入硬度試驗在眾多領域扮演著核心角色:
- 材料研發(fā)與質(zhì)量控制: 評估材料熱處理效果(如淬火、回火硬度)、冷加工硬化程度、合金成分影響等。是材料入廠檢驗、過程監(jiān)控和成品檢驗的關鍵指標。
- 失效分析: 通過測量不同區(qū)域的硬度分布,幫助判斷零件失效原因(如磨損、過載、疲勞)。
- 涂層與表面處理評價: 測量涂層(電鍍、熱噴涂、PVD/CVD等)或表面改性層(滲碳、滲氮、激光淬火)的硬度、厚度(結合截面法)及結合強度(如劃痕法常結合硬度測量)。
- 微小區(qū)域與薄片測試: 顯微硬度(低載荷維氏、努氏)用于測試微電子器件、細小零件、晶粒、相組織等微小區(qū)域的硬度。
- 材料性能數(shù)據(jù)庫建立: 為設計選材提供重要依據(jù),硬度常與強度等性能有經(jīng)驗關聯(lián)。
- 標準化與比較: 國際(ISO, ASTM)、國家(GB/T)標準規(guī)范了測試方法,確保結果的可比性。
壓入硬度試驗作為一種經(jīng)典而強大的材料表征手段,通過測量材料抵抗局部塑性變形的能力,為理解材料性能、控制工藝質(zhì)量、評估產(chǎn)品可靠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信息。布氏、維氏、努氏、洛氏等不同方法各有優(yōu)勢,需根據(jù)被測材料的特性、試樣條件及測試目的進行合理選擇。嚴格遵循標準操作規(guī)程,控制測試過程中的關鍵影響因素,是獲得準確、可靠硬度數(shù)據(jù)的根本保障。隨著儀器化壓入技術的發(fā)展,壓入法不僅能提供硬度值,還能獲取更豐富的材料力學性能參數(shù)(如彈性模量、蠕變指數(shù)),其應用前景將更加廣闊。
壓入硬度方法選擇指南摘要
特性 | 布氏 (HB) | 維氏 (HV) | 努氏 (HK) | 洛氏 (HR) |
---|---|---|---|---|
壓頭類型 | 硬質(zhì)合金球 | 金剛石正四棱錐 (136°) | 金剛石菱形錐 | 金剛石錐 或 硬質(zhì)合金球 |
主要測量值 | 壓痕直徑 | 壓痕對角線長度 | 壓痕長對角線長度 | 殘余壓痕深度增量 |
硬度值計算 | 基于壓痕直徑/面積 | 基于壓痕對角線/面積 | 基于長對角線/投影面積 | 基于深度增量 (直接讀數(shù)) |
載荷范圍 | 高 (數(shù)百-3000kgf) | 寬 (幾克力-100kgf) | 寬 (幾克力-數(shù)十kgf) | 中高 (如HRC:150kgf) |
壓痕特點 | 面積大、深度深 | 輪廓清晰的正方形 | 深度最淺、對角線長 | 相對較小 |
主要優(yōu)勢 | 反映材料平均性能,對表面要求低 | 應用范圍廣,精度高,適用顯微硬度 | 極適合薄層/涂層/脆性材料 | 操作最快捷簡便,適合現(xiàn)場大批量檢測 |
主要局限 | 壓痕大,不適用硬材料/薄件 | 對表面光潔度要求高 | 對表面光潔度要求高 | 不同標尺間無直接換算 |
典型應用 | 退火鋼、鋁、銅合金、鑄鐵 | 幾乎所有材料,顯微組織分析,薄層 | 超薄層、涂層、脆性材料 | 生產(chǎn)現(xiàn)場快速檢測,熱處理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