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光譜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紅外光譜測試:原理、技術與應用解析
一、 核心原理:分子振動與紅外吸收
當物質受到紅外光照射時,分子內化學鍵會發生特定頻率的伸縮、彎曲等振動。若紅外光頻率與化學鍵固有振動頻率匹配,光能將被吸收,導致透射光或反射光強度減弱。這種吸收具有高度特異性,不同官能團或化學鍵在紅外譜圖上呈現特征吸收峰,其位置(波數/cm?¹)、強度及形狀構成物質的“分子指紋”。
- 理論基礎: 基于量子力學,分子振動能級差對應特定紅外光能量(E = hν)。
- 分子指紋區: 通常4000-1300 cm?¹區間,吸收峰對應特定官能團(如O-H、C=O、C-H、N-H等),鑒別性強。
- 指紋區: 1300-400 cm?¹區間,吸收峰反映分子整體結構細微差異,如同分異構體區分。
二、 核心儀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工作原理
現代主流設備采用傅里葉變換技術(FTIR),其核心組件與流程如下:
- 紅外光源: 發出連續寬譜紅外光(如硅碳棒、陶瓷光源)。
- 邁克爾遜干涉儀:
- 核心部件:固定鏡、動鏡、分束器(將光分成兩束)。
- 過程:兩束光經不同路徑反射后重新匯合,產生相干光,形成包含所有頻率信息的干涉圖(時域信號)。
- 樣品倉: 放置待測樣品(透射、ATR、反射等模式)。
- 紅外檢測器: 接收通過(或反射自)樣品的干涉光信號(常用DTGS、MCT檢測器)。
- 計算機與軟件:
- 對檢測器獲取的干涉圖進行傅里葉變換數學處理。
- 將時域干涉圖轉換為頻域紅外光譜圖(縱坐標:吸光度/透射率;橫坐標:波數/cm?¹)。
- 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基線校正、平滑、譜圖疊加、庫搜索等。
優勢: 速度快、靈敏度高、信噪比優、波數精度高(得益于激光校準)。
三、 樣品制備:方法與選擇
根據樣品物理狀態和測試目的選擇合適制樣技術:
- 固體樣品:
- KBr壓片法(透射): 將微量干燥樣品(約1%)與純化溴化鉀粉末混合研磨,在模具中高壓壓制成透明薄片。適用大多數粉末、脆性固體。
- 石蠟糊法(透射): 樣品與液態石蠟油研磨成糊狀,夾于兩鹽片間測試。適用于易吸水、無法研磨極細的樣品。需注意石蠟油自身在2900、1460、1380 cm?¹的吸收干擾。
- 衰減全反射法(ATR): 樣品直接緊密接觸高折射率晶體(如金剛石、ZnSe、Ge)表面。紅外光在晶體內部全反射時,在樣品接觸面產生穿透深度僅微米級的倏逝波,被樣品吸收。無需復雜制樣,適用于各種固體(硬、軟、粉末、薄膜)、液體甚至某些凝膠。應用最廣。
- 薄膜法(透射): 適用于可直接成膜或溶解后澆鑄成膜的樣品(如聚合物)。
- 液體樣品:
- 液膜法(透射): 將少量液體樣品滴于兩拋光的鹽片(NaCl、KBr等)之間形成薄膜。適用于非揮發性液體。
- 液體池法(透射): 使用固定厚度的可拆卸或密封液體池,適用于定量分析或揮發性液體。
- ATR法: 直接將液體滴加或涂抹在ATR晶體上,操作簡便,應用廣泛。
- 氣體樣品: 使用帶有紅外窗片(KBr、CaF?等)的長光程氣體池。
關鍵點: 樣品需干燥(水有強干擾)、濃度/厚度適中(吸光度在0.3-1.0 AU為宜)、與介質(KBr、石蠟油)充分分散混合。
四、 測試流程要點
- 儀器預熱與背景采集: 開機穩定后,在相同測試條件下(分辨率、掃描次數)采集背景光譜(通常為空氣或空樣品架)。
- 樣品放置: 按選擇的制樣方法制備并放置樣品。
- 參數設置:
- 分辨率: 通常4 cm?¹或8 cm?¹足以滿足多數需求,高分辨率(<1 cm?¹)用于氣體或精細結構研究。
- 掃描次數: 增加次數可提高信噪比(一般為16-64次)。
- 波數范圍: 一般4000-400 cm?¹覆蓋主要區域。
- 測試模式: 選定透射、ATR或反射模式。
- 樣品光譜采集: 啟動掃描,儀器采集樣品信號。
- 數據處理: 軟件自動扣除背景,獲得樣品紅外吸收或透射光譜圖。進行必要的基線校正、平滑處理。
五、 譜圖解析基礎
-
識別主要特征峰: 對照標準基團頻率表,識別譜圖中強吸收峰對應的官能團。
-
關注指紋區: 指紋區譜圖形態對確認具體化合物或區分相似物至關重要。
-
關注峰位、強度、峰形:
- 峰位偏移反映化學環境(如氫鍵使O-H峰變寬、向低波數移動;共軛使C=O峰向低波數移動)。
- 峰強度與官能團濃度或數量相關(需定量時需校準)。
- 峰形變化(如變寬)可能指示結晶度、氫鍵強度或相互作用。
-
特征基團頻率參考范圍:
官能團/振動類型 特征吸收范圍 (cm?¹) 備注 O-H 伸縮振動 3650 - 3200 (游離態~3600) 醇、酚、羧酸(強且寬,氫鍵特征) N-H 伸縮振動 3500 - 3300 伯胺(雙峰)、仲胺(單峰)、酰胺 ≡C-H 伸縮振動 ~3300 末端炔烴(尖銳) =C-H 伸縮振動 3100 - 3000 烯烴、芳香烴 -C-H 伸縮振動 2960 - 2850 烷基(甲基、亞甲基) C≡N 伸縮振動 2260 - 2220 腈類(中等強度) C≡C 伸縮振動 2260 - 2100 (弱) 非末端炔烴 C=O 伸縮振動 1850 - 1650 (強) 酮(~1715)、醛(~1730)、羧酸(~1710)、酯(~1735)、酰胺(~1680)、酸酐(~1820&~1760) C=C 伸縮振動 1680 - 1600 烯烴(強度可變)、芳香環(常多個峰) N-H 彎曲振動 1640 - 1550(伯胺~1600) 胺、酰胺(酰胺Ⅰ帶常與C=O重疊) C-H 彎曲振動 -CH? (不對稱變形) ~1460 -CH?- (剪式) ~1465 -CH? (對稱變形) ~1375 =C-H (面外彎曲) 1000 - 650 判定烯烴取代類型、芳香環取代模式 C-O 伸縮振動 1300 - 1000 醇、醚、酯、羧酸(強峰) C-F 伸縮振動 1400 - 1000 C-Cl 伸縮振動 800 - 600 C-Br 伸縮振動 <700 -
譜庫檢索: 儀器配套的標準譜圖庫(如聚合物、藥物、礦物譜庫)是快速匹配和鑒別未知物的強大工具。但需結合人工解析判斷匹配度。
六、 主要應用領域
- 化合物鑒定與結構確認: 確認合成產物、未知物結構,鑒別特定官能團存在。
- 高分子材料分析: 鑒定聚合物類型(PE, PP, PET, PVC等)、添加劑、共聚物組成、氧化/降解程度(如羰基指數)。
- 藥物與化學品質量控制: 原料藥鑒別、中間體監控、輔料分析、真偽鑒別。
- 表面與界面研究: ATR-FTIR研究表面吸附、涂層成分、改性效果。
- 環境監測: 分析水中油類污染物、大氣有機污染物。
- 法醫與刑偵: 纖維、油漆、塑料、毒品等物證分析。
- 生物與醫藥: 蛋白質二級結構分析(酰胺I帶)、細胞/組織成分研究。
- 食品與農業: 成分分析(油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摻假檢測、品質控制。
- 地質與礦物學: 礦物鑒定(如碳酸鹽、硅酸鹽、粘土礦物特征吸收)。
七、 關鍵優勢與局限
- 優勢:
- 提供豐富的分子結構信息(官能團鑒定)。
- 適用于固態、液態、氣態樣品,制樣相對簡便(尤其ATR)。
- 非破壞性(多數情況下)。
- 分析速度快。
- 設備相對普及,運行成本低。
- 局限:
- 對同分異構體、同系物區分有時較困難。
- 對微量(<1%)組分或弱極性官能團靈敏度有限。
- 定量分析精度通常不如色譜法,需建立校正曲線。
- 水(O-H)干擾強,樣品需干燥或采用ATR避開強吸收區。
- 無法提供元素組成信息(需結合元素分析)。
八、 質量保證注意事項
- 儀器校準: 定期使用聚苯乙烯薄膜等標準樣品驗證波數精度和分辨率。
- 背景一致性: 背景掃描條件(氣氛、溫度)必須與樣品掃描嚴格一致。
- 樣品代表性: 確保測試樣品能代表整體。
- 制樣規范: 壓片均勻透明、糊劑無顆粒、ATR接觸良好。
- 參數優化: 根據樣品和需求選擇合適分辨率、掃描次數。
- 譜圖質量: 確保特征峰清晰可辨,關鍵區域吸光度適中(避免過飽和)。
- 數據處理審慎: 避免過度平滑損失信息,基線校正合理。
- 結合其他技術: 對于復雜問題,結合核磁(NMR)、質譜(MS)、色譜(GC/LC)等綜合分析。
紅外光譜測試作為一項成熟且不可或缺的分析技術,憑借其獨特的分子指紋識別能力,在科研開發和工業質控的眾多環節中持續發揮著高效、可靠的檢測作用。深入理解其原理與技術細節,是準確獲取物質結構信息并做出科學判斷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