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平衡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動平衡測試:旋轉機械穩定運行的守護者
引言:失衡的隱患
當一臺高速旋轉的風機突然劇烈震動,或是一臺精密的電機發出異常的嗡嗡聲,背后往往隱藏著一個共同的隱患——旋轉部件的失衡。這種看似微小的問題,如同機械心臟的“心律不齊”,不僅降低設備效率,更會引發軸承磨損、結構疲勞甚至災難性故障。而動平衡測試,正是診斷和根治這一問題的核心技術。
一、失衡的根源:靜不平衡與動不平衡
- 靜不平衡: 旋轉體的質量中心(質心)偏離其幾何旋轉軸線。想象一個輪子,如果只在某一點特別重,靜止時重的一側會自然下垂。這是最常見的不平衡類型。
- 動不平衡: 即使質心在軸線上,但主慣性軸與旋轉軸線不重合,存在一個“力偶”。這通常發生在沿軸向有一定寬度的轉子(如電機轉子、多級葉輪)上。即使靜平衡達標,高速旋轉時仍會產生振動。
- 失衡的危害:
- 劇烈振動: 最直接的表現,影響設備精度和操作人員舒適度。
- 軸承過度磨損: 不平衡力反復沖擊軸承,縮短其壽命。
- 機械疲勞損傷: 持續的振動會導致連接件松動、焊縫開裂、部件疲勞斷裂。
- 噪音污染: 產生令人不適的噪音。
- 能耗增加: 克服額外振動阻力需要更多能量。
- 產品品質下降: 對于精密加工設備,振動直接影響加工精度。
二、動平衡測試的核心原理
動平衡測試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測量旋轉時因不平衡產生的振動或離心力,精確計算出不平衡量的大小和位置(相位角),為后續的配重或去重提供依據。
- 關鍵物理量:
- 不平衡量 (U): 衡量失衡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
質量 × 半徑
表示,如克毫米 (g·mm) 或克厘米 (g·cm)。 - 相位角 (φ): 表示不平衡點在旋轉體圓周上的具體位置(角度)。
- 不平衡量 (U): 衡量失衡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
- 測量參數: 主要測量轉子旋轉時產生的 振動(位移、速度、加速度) 或直接作用于支撐軸承上的 力(離心力)。
- 基本方法:
- 傳感器布置: 在支撐轉子的軸承座(或接近軸承座的位置)安裝振動傳感器(如速度傳感器、加速度計)。有時需要光電傳感器或編碼器測量轉速和提供相位參考信號(鍵相信號)。
- 數據采集與分析: 設備采集振動信號和相位參考信號。通過傅里葉變換等算法,從復雜的振動信號中分離出與轉子轉速同頻的振動分量(基頻分量),該分量的大小和相位即直接對應不平衡量的大小和位置。
- 解算: 根據測得的振動(或力)大小、相位以及轉子的動力學特性(影響系數),計算得到需要在特定校正平面上添加或去除的配重質量和角度。
三、動平衡測試的主要方法
根據轉子是否在自身工作狀態下進行測試,可分為兩大類:
-
現場動平衡 (Field Balancing / In-situ Balancing):
- 概念: 在設備原有的安裝基礎和運行工況下,對轉子進行動平衡測試和校正。
- 優勢:
- 無需拆機: 省時省力,避免拆卸帶來的風險和二次裝配誤差。
- 真實工況: 在設備實際支撐條件、溫度、負載下進行,結果更符合實際運行狀態。
- 效率高: 特別適用于大型、不易拆卸的設備(如電站風機、汽輪機、大型電機)。
- 應用場景: 廣泛應用于各類已安裝運行、出現振動問題的旋轉設備。
-
平衡機動平衡 (Balancing Machine Balancing):
- 概念: 將轉子從設備上拆卸下來,安裝到專用的平衡機上進行測試和校正。
- 類型:
- 硬支承平衡機: 支撐剛度高,轉子振幅小。平衡轉速低于支撐系統共振頻率。測量的是不平衡力。精度高,重復性好,適用于大批量生產。
- 軟支承平衡機: 支撐剛度低,轉子振幅大。平衡轉速高于支撐系統共振頻率。測量的是振動位移。對微小不平衡更敏感,常用于精密轉子和研究。
- 立式平衡機: 轉子豎直安裝,適用于盤狀轉子(如風扇葉輪、砂輪、離合器壓盤)。
- 臥式平衡機: 轉子水平安裝,適用于長軸類轉子(如電機轉子、曲軸、傳動軸)。
- 優勢:
- 高精度: 專業設備提供更精確的測量和控制。
- 高安全性: 在受控環境下操作,風險低。
- 標準化: 適合生產線上的批量平衡。
- 應用場景: 新制造的轉子出廠前平衡、維修后轉子的精密平衡、需要極高平衡精度的場合。
四、動平衡測試的實施流程(以現場動平衡為例)
- 安全確認: 確保設備具備安全運行條件,人員熟悉操作規程。
- 初步診斷: 測量原始振動值(幅值和相位),確認振動主因確為不平衡(通常表現為轉速同頻振動占主導)。
- 安裝傳感器:
- 在靠近轉子軸承的殼體上安裝振動傳感器(至少一個方向,通常選垂直或水平)。
- 安裝光電傳感器或編碼器,獲取轉速信號和相位參考(鍵相標記)。
- 初始運行: 啟動設備至穩定工作轉速,采集初始振動數據(幅值A1,相位φ1)。
- 試重: 停機,在轉子上選擇的一個校正平面上,按估算或經驗添加一個已知質量的試重塊,記錄其角度位置(θ)。
- 二次運行: 再次啟動至相同轉速,采集加試重后的振動數據(幅值A2,相位φ2)。
- 計算影響系數: 根據初始振動、加試重后的振動以及試重的質量和位置,計算系統在該平面上的影響系數(單位試重引起的振動變化量及其相位變化)。
- 計算校正量: 利用影響系數和初始振動數據,計算為消除振動所需添加(或去除)的配重質量和確切角度位置。
- 施加校正: 停機,移除試重,按計算結果添加(焊接、螺釘固定配重塊)或去除(鉆孔、銑削)校正質量。
- 驗證運行: 再次啟動設備,測量最終振動值。若振動滿足要求(如ISO 1940或相關標準),則完成平衡。否則,可能需要重復步驟5-10進行精平衡。
- 記錄報告: 詳細記錄測試過程、數據和最終結果。
五、不可或缺的平衡精度標準
平衡的目標并非絕對的“零不平衡”,而是將不平衡量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國際標準ISO 1940-1《機械振動 轉子平衡品質要求》是最廣泛應用的依據:
- 平衡品質等級 (G): 定義了轉子允許的殘余不平衡量與其質量、最高工作轉速的關系(單位:mm/s)。
- 公式:
G = (e * ω) / 1000
(其中 e 為質心許用偏心距,單位 μm; ω 為轉子最大工作角速度,單位 rad/s)
- 公式:
- 選擇依據: G值的選擇取決于轉子類型、用途和工作條件。例如:
- G 0.4: 精密磨床主軸、陀螺儀
- G 1.0: 燃氣輪機、汽輪機、精密電機
- G 2.5: 風機葉輪、泵轉子、機床驅動部件
- G 6.3: 一般機械的剛性轉子
- G 16: 農業機械、粉碎機轉子
- G 40: 驅動軸(帶萬向節)、船舶螺旋槳
六、廣泛的應用領域
動平衡技術是保障各類旋轉機械安全、高效、長壽命運行的基礎:
- 電力能源: 汽輪機、發電機、燃氣輪機、電站鍋爐引/送風機。
- 通用工業: 各類電機(交流/直流)、離心泵、壓縮機、鼓風機、工業風扇、齒輪箱。
- 交通運輸: 汽車發動機曲軸、傳動軸、渦輪增壓器轉子、飛機發動機轉子、直升機旋翼。
- 制造裝備: 機床主軸(車床、銑床、磨床)、主軸電機、砂輪、機器人關節。
- 家用電器: 洗衣機滾筒、空調壓縮機、吸塵器電機。
- 精密儀器: 陀螺儀、高速離心機轉子、光學掃描設備。
七、安全操作與規范要點
- 安全第一: 嚴格遵守設備操作規程,設置安全警戒區域。高速旋轉部件具有極大危險性。
- 正確安裝傳感器: 傳感器安裝位置、方向(垂直/水平/軸向)和牢固程度直接影響測量精度。
- 相位參考準確: 鍵相標記必須清晰、,光電傳感器安裝距離和角度需合適。
- 轉速穩定: 測試應在設備穩定運行的工作轉速下進行。
- 試重選擇合理: 試重質量應足夠引起可測量的振動變化,但又不能過大導致設備振動超限。
- 校正質量可靠固定: 添加的配重塊必須牢固安裝,防止運行中飛出造成事故。
- 遵守精度標準: 根據轉子類型和應用場合,嚴格執行相應的平衡品質等級要求。
- 規范記錄: 詳細記錄測試數據、校正過程和最終結果,便于追溯和分析。
八、展望:智能化與集成化發展
- 在線監測與自動平衡: 集成振動傳感器和自動配重裝置,實現關鍵轉子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和失衡自動校正,向“預測性維護”邁進。
- 高精度傳感器與信號處理: MEMS傳感器、激光測振等技術的應用,結合更齊全的信號處理算法(如全息譜分析),提升微小不平衡的檢測能力。
- 仿真軟件結合: 利用CAE(計算機輔助工程)軟件進行轉子動力學分析和不平衡響應預測,優化平衡方案。
- 云平臺與大數據: 平衡測試數據上傳至云端,結合設備運行歷史,進行更深入的狀態評估和壽命預測。
結語:精密的基石
動平衡測試遠非簡單的“加個配重塊”,它是融合了精密測量、力學分析和嚴謹流程的系統工程。從微小的精密主軸到龐大的發電機組轉子,動平衡技術如同一位無聲的守護者,持續保障著萬千旋轉機械的平穩心跳,為現代工業的可靠與高效運行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這項經典工藝必將在智能化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