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臟污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耐臟污性能測試解析:原理、方法與關鍵要素
一、表面耐污性能的核心意義
材料在日常使用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各類污染物,其抵抗污物附著、滲透以及被清除的難易程度,統稱為耐臟污性能。這一性能直接影響產品的美觀度、清潔維護成本及使用壽命。通過科學規范的耐臟污試驗,可有效評估材料在實際環境中的抗污表現,為產品選材、工藝優化及質量控制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二、主流耐污測試方法詳解
-
液體污染物測試
- 原理: 模擬飲料、油漬等液體污物接觸表面后的行為。
- 方法: 將規定種類(如咖啡、紅酒、食用油、醬油)、體積的液滴置于試樣表面,覆蓋標準薄膜防止揮發,靜置規定時間(如16小時)。移除薄膜及殘留液體。
- 評價: 觀察并記錄殘留污漬的可見程度,或使用色差儀測量污染前后色差值(ΔE*),依據標準等級(如1級無可見污染至5級嚴重污染)判定。
-
固體顆粒污染物測試
- 原理: 評估灰塵、泥土等固體污物在表面的附著與清除性。
- 方法: 將標準粉塵(如ISO 12103-1 A2細粉塵)均勻撒布于傾斜(如45度角)試樣表面,靜置規定時間(如10分鐘)。采用標準毛刷或擦拭布(如干/濕無紡布)沿特定方向及次數擦拭表面。
- 評價: 目視檢查擦拭后表面殘留粉塵面積或痕跡明顯度,進行等級評定。
-
復合污染物測試
- 原理: 模擬更復雜、粘稠的混合污物(如鞋印、食物殘渣)。
- 方法: 配制標準混合污染物(如碳黑與礦物油的混合物),均勻涂敷于試樣表面,老化處理(如70°C烘烤1小時)。使用標準清潔劑及工具(如百潔布、濕布)按規定壓力、次數進行清洗。
- 評價: 對比清潔后表面與原始區域的差異,評估污漬殘留程度和清潔難度。
-
易清潔性測試
- 原理: 重點考察污染物被清除的難易程度。
- 方法: 在完成特定污染(液體或固體)及靜置程序后,使用規定溶劑(如水、中性清潔劑溶液)、擦拭工具(如濕棉布、海綿)及作用力(如500g砝碼),進行標準次數的往復擦拭。
- 評價: 記錄完全清除污漬所需的最少擦拭次數,或擦拭規定次數后的殘留污漬狀況。
-
耐記號筆測試
- 原理: 評估油性/水性筆跡在表面的附著與可擦除性。
- 方法: 使用標準記號筆在試樣表面畫線,靜置規定時間(如15分鐘、24小時)。嘗試用規定溶劑(如酒精、專用清潔劑)或橡皮擦清除。
- 評價: 觀察筆跡是否可被完全清除,或是否有殘留痕跡、暈染現象。
三、測試實施的關鍵要素
- 環境控制: 溫度(23±2°C)和相對濕度(50±5%)需嚴格遵循標準要求(如ISO 291),確保結果重現性。
- 試樣制備: 試樣需清潔、干燥、平整,具有代表性,尺寸符合標準規定。測試前應在標準環境中調節足夠時間(如24小時)。
- 污染物標準化: 嚴格使用規定種類、濃度、配方的污染物,保證批次間一致性。
- 操作規范性: 污染施加方式(滴加、涂布)、作用時間、清潔手法(力度、頻率、方向)必須嚴格按標準執行。
- 評價客觀性: 優先采用儀器(色差儀、光澤儀)進行定量評價。目視評價需由多名經培訓的觀察者在標準光源箱(如D65光源)下獨立完成,取一致或平均結果。明確分級標準(如GB/T 9780-2013中的等級描述)。
四、主要評價指標
- 污漬殘留度: 污染清潔后表面痕跡的視覺明顯程度(等級)。
- 色差變化(ΔE):* 污染區域與清潔區域或原始區域的顏色差異量化值,值越大表示污染影響越嚴重。
- 清潔效率: 完全清除特定污漬所需的清潔次數或工作量。
- 表面變化: 測試后是否出現褪色、失光、溶脹、劃痕等不可逆損傷。
五、
耐臟污試驗是衡量材料表面功能性的重要手段。通過選擇恰當的測試方法(液體、固體、復合污染等),嚴格控制環境、試樣、污染物及操作流程,并采用客觀、量化的評價指標(色差ΔE*、清潔次數、等級評定),能夠科學、準確地表征材料的抗污與易清潔性能。這些數據對于提升產品質量、優化用戶體驗、延長使用壽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實際應用中需根據產品使用場景和預期接觸的污染物類型,選擇最具針對性的測試組合。
(注:本文所述方法及標準均為行業通用實踐示例,具體實施應嚴格遵循最新有效的國家、國際或行業標準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