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凈率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洗凈效能評估:科學方法與核心要素解析
引言:衣物清潔的本質度量
在紡織品護理領域,衡量清潔效能的核心指標即是洗凈率。它超越主觀視覺判斷,提供了一套量化評估洗滌過程去除污漬能力的科學體系。無論是對新型清潔劑配方的研發,還是洗滌程序的優化,精準的洗凈率測試都是不可或缺的質量控制基石。
測試核心原理與量化基礎
洗凈率測試的本質在于對比洗滌前后織物反射率的變化:
- 反射率表征: 清潔織物表面平整,反射光線能力強;沾染污漬后,污漬吸收或散射光線,導致反射率下降。
- 量化污漬去除: 通過精密測色儀器(如分光測色儀)測量污布洗滌前后的反射率,量化污漬被去除的程度。
核心計算公式:
洗凈率 (%) = [ (R_w - R_s) / (R_o - R_s) ] × 100%
R_w
: 洗滌后污布在特定波長(通常為主污漬反射峰)的反射率R_s
: 洗滌前污布在同一波長的反射率R_o
: 同批次未污染原始白布在同一波長的反射率
此公式直觀反映了洗滌過程恢復織物原始反射能力的比例。
標準測試流程詳解
確保結果可比性依賴于嚴格遵循標準流程:
-
標準污布制備:
- 選用特定成分(如炭黑、皮脂、蛋白質、色素)精確配制的標準人工污漬。
- 使用專業涂污設備(如直條式或旋轉式涂污機)將污漬均勻施加于標準白布(如特定棉布)。
- 經老化處理(如特定溫濕度下靜置)使污漬穩定附著。
-
標準洗滌程序設定:
- 儀器選擇: 常用標準儀器包括攪拌式去污機或瓶式去污試驗機。
- 水質控制: 嚴格規定水質硬度(如150ppm或250ppm),使用標準硬水配制。
- 洗滌劑用量: 依據標準配方及濃度添加,確保測試條件一致。
- 洗滌參數: 精確控制水溫、時間、機械力(轉速/攪拌強度)、洗滌液比(布重與水體積比)及漂洗次數。
- 標準陪洗物: 加入規定種類、數量、尺寸的干凈陪洗織物,模擬實際負載。
-
后處理與測量:
- 干燥: 洗滌后污布需在特定條件下(如懸掛晾干、低于60℃平鋪烘干)處理至恒重。
- 恒溫恒濕平衡: 干燥后布樣需在標準大氣條件下(如溫度20±2℃,相對濕度65%±4%)平衡至少24小時。
- 反射率測量: 使用校準過的精密測色儀,在指定波長(如457nm對炭黑污尤為敏感)測量污布洗滌前后及原始白布的反射率值。
關鍵影響因素與控制要點
獲得可靠數據需嚴格控制變量:
- 污布一致性: 污漬成分、涂布均勻性及老化程度是結果可重復性的根本。
- 水質硬度: 顯著影響洗滌劑活性成分(特別是表面活性劑)的功效。
- 溫度精度: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和污漬溶解度。
- 機械力一致性: 儀器間或批次間機械作用差異直接影響物理去污效果。
- 洗滌劑濃度/活性: 必須精確稱量,避免批次差異。
- 測量環境: 溫濕度和儀器校準狀態直接影響反射率讀數準確性。
- 布樣狀態: 污布洗滌前后需避免折疊、沾污或光照褪色。
數據解讀與效能評估
- 數值高低: 洗凈率百分比越高,表明測試條件下該洗滌程序或配方對特定污漬的去除能力越強。
- 橫向比對: 通常在嚴格控制的相同條件下,對比不同配方、不同工藝參數的洗凈率差異。
- 污漬針對性: 測試結果反映對特定標準污漬的去除能力,不同污漬(如油漬 vs 色素漬)的洗凈率可能差異顯著,需分別測試。
- K/S值應用: 除了反射率(R),常換算為庫貝爾卡-芒克(Kubelka-Munk)函數值
K/S = (1 - R)^2 / (2R)
,其與污漬濃度通常呈更好的線性關系,便于深度分析。
核心應用價值
- 配方研發優化: 客觀評價不同組分或工藝調整對去污性能的影響,指導配方升級。
- 洗滌程序驗證: 評估洗衣機不同洗滌模式對不同污漬的實際清潔效果。
- 質量控制標桿: 作為生產批次間產品性能一致性的重要監控指標。
- 標準化比較: 為行業內不同解決方案的性能對比提供統一、科學的基準。
結語:精準測量的基石作用
洗凈率測試通過標準化的污布、嚴謹的洗滌流程和精密的儀器測量,將復雜的洗滌效果轉化為可量化、可比較的數值。深入理解其原理、嚴格把控測試環節、準確解讀數據,是客觀評價洗滌產品效能、驅動技術創新和保障品質可靠的基石。這一科學方法持續推動著紡織品清潔領域向著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