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色強度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著色強度測試:色彩控制的核心標尺
副標題:量化顏料效能的科學基石
在涉及色彩應用的眾多領域——從涂料、油墨、塑料到紡織、食品和化妝品——準確評估和比較顏料的著色能力至關重要。著色強度測試,正是用于量化顏料或色漿賦予基質(如樹脂、溶劑或塑料)顏色深淺能力的標準化方法。它如同一把精密的標尺,衡量著顏料效能的本質,是產品質量控制、配方開發及成本優化的關鍵環節。
一、 測試原理與定義
著色強度的核心在于比較。它通過測量被測樣品(待測顏料) 與參比樣品(已知著色強度的標準顏料) 在相同條件下著色相同基質后,達到相同顏色深度時所需用量的比例關系來定義。
- 基本概念: 著色強度通常表示為百分比。若某顏料A的著色強度為100%,意味著它與標準顏料在達到相同色深時,用量相等。若顏料B的著色強度為120%,則僅需標準顏料用量的約83.3%即可達到同等色深(計算:100% / 120% ≈ 83.3%),說明其著色效率更高。
- 光學基礎: 測試依賴于顏色測量儀器(如分光光度計)對涂層或試片反射光的分析。核心指標是色差值(如ΔE*) 或更常用的Kubelka-Munk函數(K/S值)。K/S值在特定波長(通常是顏料的最大吸收波長)下,與涂層中顏料濃度近似成線性正比關系,是表征著色深度最可靠的光學參數。
二、 主要測試方法
根據樣品形態和應用需求,著色強度測試主要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
-
刮涂/刮板法(Drawdown Method):
- 適用: 液態體系(如色漿、涂料、油墨)。
- 步驟:
- 用精密天平稱取一定量的參比樣品和待測樣品。
- 分別將樣品與規定量的透明基料(如清漆、樹脂、連接料)混合均勻,制備成一系列不同濃度梯度的著色漿。
- 使用涂布器(如線棒、刮刀)將各濃度漿料在標準底材(如黑白卡紙、聚酯膜)上刮涂成均勻、厚度一致的濕膜。
- 按規定條件干燥固化。
- 使用分光光度計測量干燥涂層的顏色數據(反射率、L*, a*, b*值、K/S值)。
- 關鍵: 確保刮涂厚度、混合均勻度、干燥條件一致。
-
壓片法(Pellet Pressing Method):
- 適用: 粉末狀顏料(尤其塑料用顏料)。
- 步驟:
- 將參比和待測顏料粉末與規定量的白色基料粉末(如鈦白粉)和透明樹脂粉末按精確比例混合均勻。
- 使用壓片機在特定溫度和壓力下,將混合物壓制成均勻、致密、表面光滑的圓片。
- 使用分光光度計測量壓片的顏色數據(反射率、K/S值)。
- 關鍵: 確保混合均勻度、壓片壓力/溫度/時間一致,壓片表面質量良好。
-
注塑/擠出法(Injection Molding/Extrusion Method):
- 適用: 評估顏料在最終應用(如塑料制品)中的表現。
- 步驟:
- 將顏料與樹脂基料按比例預混合或造粒。
- 使用注塑機或擠出機制備標準厚度和形狀的色板。
- 測量色板的顏色數據。
- 關鍵: 嚴格控制加工溫度、壓力、時間等工藝參數。此法更接近實際應用,但成本較高,變異性可能稍大。
三、 數據處理與結果計算
- 繪制工作曲線: 對參比樣品的一系列濃度點,測量其對應涂層的K/S值(通常在最大吸收波長處)。以濃度為橫坐標,K/S值為縱坐標繪制曲線。理想情況下,此曲線應接近直線(尤其是在顏料濃度較低時)。
- 確定參比樣品的等效K/S值: 在曲線上找到參比樣品在規定參比濃度下的K/S值(記為(K/S)ref)。
- 計算待測樣品的著色強度:
- 測量待測樣品在相同濃度下的K/S值(記為(K/S)test)。
- 使用公式計算著色強度(Strength, %):
著色強度 (%) = [ (K/S)test / (K/S)ref ] * 100
- 解讀: 結果大于100%表示待測樣品著色力強于參比,小于100%則表示弱于參比。
- 精度要求: 通常需進行平行測試(至少2-3次),計算平均值。結果差異應在可接受范圍內(如小于3-5%)。
四、 影響測試結果的關鍵因素
著色強度測試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嚴格控制這些變量是保證結果準確性和可比性的前提:
- 樣品制備: 稱量精度、混合均勻度(避免團聚)、基料批次一致性。
- 分散程度: 顏料在基料中的分散效果極大地影響著色效率。分散不良會導致著色強度測試值偏低且不準確。需要標準化的分散工藝(如研磨時間、分散劑使用)。
- 涂層/試片質量: 厚度均勻性、表面平整度、光澤度、無缺陷(氣泡、劃痕)。
- 儀器校準與操作: 分光光度計的狀態(白板校準、黑筒校準)、測量孔徑、光源、觀察者角度(常用d/8°或45°/0°)必須符合標準。
- 測試環境: 溫度、濕度。
- 基料特性: 基料的折射率、透明度、與顏料的相容性。
- 顏料濃度范圍: 測試濃度需在線性范圍內(K/S與濃度成比例),過高濃度會偏離線性。
- 干燥/固化條件: 溫度、時間、濕度需一致且充分,避免殘留溶劑影響。
五、 應用與重要意義
著色強度測試絕非實驗室里的抽象數據,它在實際生產和研發中扮演著核心角色:
- 質量控制(QC): 確保不同批次顏料或色漿的著色性能穩定一致,符合采購規格。是原材料進貨檢驗和產品出廠檢驗的關鍵指標。
- 成本控制與配方優化: 高著色強度的顏料意味著達到相同顏色效果所需用量更少,直接降低原料成本。配方師可據此選擇性價比最優的顏料。
- 新產品開發與篩選: 評估新合成顏料或不同供應商樣品的性能優劣,為新配方提供數據支持。
- 批次間穩定性監控: 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的波動,追溯問題根源。
- 標準建立與對標: 建立內部標準或引用國際標準(如ISO, ASTM),實現不同實驗室或不同供應商間數據的可靠比對。
- 技術交流與貿易: 為買賣雙方提供客觀、可量化的性能依據。
結語
著色強度測試是色彩科學與工業實踐緊密結合的典范。通過嚴謹的標準方法、精密的儀器測量和嚴格的變量控制,它為顏料的著色效能提供了客觀、可量化的評價標準。掌握并正確應用這一工具,對于保障產品色彩品質的一致性、優化生產成本、推動技術創新以及促進供應鏈上下游的有效溝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它不僅是實驗室的標尺,更是連接色彩預期與現實產品的關鍵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