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應變比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金屬板材塑性應變比(r值)測試:原理、方法與工程意義
副標題:揭示板材各向異性與成形性能的關鍵指標
引言
在金屬板材的沖壓、深拉等塑性成形工藝中,板材沿不同方向表現出的變形行為差異至關重要。塑性應變比(Plastic Strain Ratio),常稱為r值,正是量化這種平面內各向異性的核心力學參數。準確測定r值對于評估板材成形性能、優化工藝參數、預測成形缺陷(如制耳、開裂)以及材料開發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塑性應變比(r值)的定義與物理意義
-
定義: r值定義為在單軸拉伸試驗中,試樣寬度方向(w)的真實塑性應變(ε_w^p)與厚度方向(t)的真實塑性應變(ε_t^p)之比。數學表達式為:
r = ε_w^p / ε_t^p
由于體積不變原理(ε_w^p + ε_t^p + ε_l^p = 0,其中ε_l^p為長度方向的塑性應變),r值也可表示為:r = - ε_w^p / (ε_w^p + ε_l^p)
-
物理意義:
- 各向異性表征: r值直觀反映了材料在厚度方向和寬度方向抵抗變形的能力差異。r值越高,表明材料在寬度方向(平面內)更難變薄,即抵抗厚度減薄的能力越強,同時更傾向于在平面內伸長。
- 成形性能關聯: 較高的r值通常意味著板材具有更好的深沖性能(如杯突高度更高)和更均勻的壁厚分布,因為材料更傾向于在平面內流動而非變薄。較低的r值則預示材料更容易減薄,可能導致局部頸縮和開裂風險增加。
- 制耳傾向: 板材不同方向(如軋制方向0°、45°、90°)的r值差異(Δr)直接影響深沖件邊緣產生“制耳”的傾向。Δr越大,制耳現象通常越嚴重。
二、測試原理與標準方法
r值測試建立在單軸拉伸試驗基礎之上,遵循國際通用標準(如ASTM E517, ISO 10113, GB/T 5028等)。核心原理是精確測量試樣在特定塑性變形階段沿寬度和厚度方向的尺寸變化。
-
核心設備:
- 電子萬能試驗機: 提供精確可控的拉伸載荷和位移/應變速率。
- 高精度引伸計: 用于直接、實時測量試樣標距段內的軸向(長度方向)塑性應變(ε_l^p)。接觸式或非接觸式(如視頻引伸計)均可,需滿足精度要求。
- 寬度變形測量裝置: 這是r值測試的關鍵。常用方法有:
- 接觸式寬度引伸計: 直接夾持在試樣平行段測量寬度變化。
- 非接觸式光學測量系統: 如數字圖像相關(DIC)技術或激光掃描系統,可同時或單獨跟蹤寬度變化,精度高且不易受試樣表面狀態影響,應用日益廣泛。
- 厚度測量: 通常在試驗前后,在試樣標距段內多點測量厚度。由于直接實時測量厚度應變在技術上相對困難,標準方法通常利用體積不變原理和測量的寬度應變、長度應變來計算厚度應變:
ε_t^p = - (ε_l^p + ε_w^p)
-
試樣要求:
- 形狀:通常為矩形平板試樣,兩端夾持部分較寬,中間平行段為測量區域。
- 尺寸:平行段長度(L0)應足夠長,寬度(W0)需滿足W0 / 厚度(t0) ≥ 15(如6mm寬用于1mm厚板),以保證平面應力狀態和測量精度。具體尺寸依據標準規定。
- 方向:需沿板材軋制方向(0°)、45°方向和90°(橫向)分別取樣測試,以全面表征平面各向異性。
- 制備:切割邊緣需光滑無毛刺,避免引入殘余應力影響測量。
-
測試流程:
- 試樣準備: 精確測量初始寬度W0、初始厚度t0(多點平均)。
- 安裝試樣與引伸計: 將試樣裝夾在試驗機上,安裝軸向引伸計和寬度變形測量裝置(若使用接觸式寬度引伸計)。
- 設定參數: 設置恒定的應變速率(通常在10^-3/s量級),符合標準要求。
- 進行拉伸: 啟動試驗,持續加載直至試樣達到規定的軸向塑性應變(ε_l^p)水平(通常為15%或20%,需在材料均勻塑性變形階段內)。
- 數據采集: 試驗機控制系統同步記錄載荷、時間、軸向位移/應變(ε_l^p)、寬度變化(ΔW)等數據。
- 結束試驗: 達到目標應變后卸載,取下試樣(若使用接觸式寬度引伸計,需在卸載前記錄寬度)。
- 測量最終尺寸: 在標距段內測量最終寬度W_f和最終厚度t_f(多點平均)。
三、數據處理與結果計算
- 計算寬度塑性應變 (ε_w^p):
ε_w^p = ln(W_f / W0)
(真實塑性應變)- 若使用實時寬度測量數據,需在目標軸向塑性應變ε_l^p時刻對應的寬度值計算ε_w^p。
- 計算厚度塑性應變 (ε_t^p):
- 方法一(推薦,利用寬度和軸向應變):
ε_t^p = - (ε_l^p + ε_w^p)
其中,ε_l^p = ln(L_f / L0)
(真實塑性應變,L_f ≈ L0 * exp(ε_l^p))。此法利用體積不變原理,避免了直接測量厚度微小變化的困難,是標準方法的核心。 - 方法二(使用厚度測量):
ε_t^p = ln(t_f / t0)
(真實塑性應變)
由于厚度測量通常在試驗前后進行,且t_f變化微小,測量誤差可能較大,此方法精度通常低于方法一。
- 方法一(推薦,利用寬度和軸向應變):
- 計算r值:
r = ε_w^p / ε_t^p
- 計算不同方向r值: 對0°, 45°, 90°方向試樣重復上述步驟,分別得到r0, r45, r90。
- 計算平均塑性應變比 (
r_bar
或 rm):r_bar = (r0 + 2*r45 + r90) / 4
rm是表征板材整體深沖性能的重要指標。 - 計算平面各向異性系數 (Δr):
Δr = (r0 - 2*r45 + r90) / 2
Δr反映了板材平面內各向異性的程度,用于預測制耳傾向。|Δr|越大,制耳傾向越大。
四、測試關鍵點與影響因素
- 應變水平選擇: 必須在均勻塑性變形階段內(通常低于最大力點對應的應變),避免頸縮發生導致數據無效。15%或20%是常用值。
- 測量精度: 寬度和軸向應變的測量精度對r值結果影響極大,尤其是寬度變化量通常很小。需使用高精度引伸計和可靠的測量方法。
- 試樣尺寸與加工: 尺寸比例(W0/t0 ≥ 15)必須保證,否則應力狀態偏離單軸拉伸,影響結果準確性。試樣邊緣質量至關重要。
- 應變速率: 需保持恒定且符合標準要求,因為r值可能有輕微的應變速率敏感性。
- 材料均勻性: 板材本身的厚度公差、織構分布均勻性會影響不同位置、不同試樣的結果一致性。
- 織構(晶體取向): r值的根本來源是金屬板材在軋制和退火過程中形成的織構(晶粒擇優取向)。不同織構類型(如{111}織構利于高r值)導致不同的r值和Δr。
五、工程應用與意義
- 材料篩選與評價: 對比不同牌號、批次板材的
r_bar
值,評估其深沖性能優劣。例如,優質深沖鋼板通常要求r_bar
> 1.8。 - 成形工藝優化: 結合Δr值預測制耳趨勢,指導模具設計(如壓邊圈形狀、拉延筋布置)和沖壓工藝參數(如壓邊力、潤滑)調整,以減少制耳、提高材料利用率和零件質量。
- 成形極限預測: r值是構建精確成形極限圖(FLD)的重要輸入參數之一,用于預測材料在復雜應力狀態下發生破裂的風險。
- 材料研發與質量控制: 指導合金設計、軋制工藝和熱處理制度的優化,以獲得更理想的織構和更高的r值。作為關鍵指標監控生產過程穩定性。
六、常見問題探討
- 為什么鋁板的r值通常接近1,而某些鋼板的r值可以大于2? 這與晶體結構和主導織構有關。鋁(FCC)容易形成<100>//ND的立方織構,導致各向異性較小(r≈1)。低碳鋼(BCC)可通過工藝控制形成強烈的{111}<110>織構(γ纖維),顯著提高r值(>2)。
- 如何提高測試結果的重復性與再現性? 嚴格遵循標準規范,使用高精度校準的設備,保證試樣制備質量,控制試驗環境(溫度),進行多組重復試驗取平均值。
- 除了拉伸法,還有其他方法測r值嗎? 拉伸法是最標準、最廣泛使用的方法。其他方法如液壓脹形法、剪切法或基于晶體塑性模型的預測等,各有特點和應用場景,但標準化程度和應用廣度不如拉伸法。
塑性應變比(r值)測試是揭示金屬板材平面內塑性變形各向異性行為的關鍵手段。通過標準化的單軸拉伸試驗,結合精確的應變測量和體積不變原理,可以獲得r0、r45、r90、r_bar
和Δr等關鍵參數。這些參數深刻影響著板材的深沖性能、制耳傾向和成形極限,為材料選擇、工藝優化、模具設計及質量控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論依據和實驗數據支撐。深入理解和準確測定r值,對于提升沖壓成形技術水平、生產高質量零件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