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斷拉伸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破斷拉伸試驗:材料力學性能的基礎表征
引言
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準確評估材料的力學性能是產品設計、質量控制和安全評估的核心環節。破斷拉伸試驗(Tensile Test to Fracture)作為最經典、應用最廣泛的力學試驗方法之一,為獲取材料在單向拉伸載荷下的關鍵性能參數提供了標準化手段。它通過使試樣承受逐漸增大的軸向拉力直至斷裂,揭示材料從彈性變形、塑性變形直至最終失效的全過程行為。
一、 試驗目的與核心參數
破斷拉伸試驗的核心目標是測定材料在靜拉伸載荷作用下的以下關鍵力學性能指標:
- 彈性模量 (Elastic Modulus, E): 材料在彈性變形階段應力與應變的比值,表征材料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剛度)。
- 屈服強度 (Yield Strength, σ_y): 材料開始產生明顯塑性變形(通常指產生0.2%殘余塑性應變)時所對應的應力值。它是材料抵抗永久變形的能力指標。
- 抗拉強度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UTS 或 σ_u): 試樣在拉伸過程中所能承受的最大名義應力值。它是材料抵抗最大均勻塑性變形能力的體現。
- 斷后伸長率 (Elongation after Fracture, A): 試樣斷裂后,其標距部分的總伸長量(包含彈性回復)與原始標距長度的百分比。它表征材料的塑性變形能力(延展性)。
- 斷面收縮率 (Reduction of Area, Z): 試樣斷裂后,縮頸處橫截面積的最大縮減量與原橫截面積的百分比。它更敏感地反映材料的局部塑性變形能力。
- 應力-應變曲線 (Stress-Strain Curve): 試驗過程中自動繪制的應力(載荷/原始橫截面積)與應變(變形量/原始標距)的關系曲線圖,直觀展示材料的整個變形和斷裂行為。
二、 試驗設備與試樣
-
試驗機:
- 核心設備是配備有精密力值傳感器和位移/變形測量系統的通用材料試驗機。
- 試驗機需具備足夠的載荷容量(通常遠高于試樣的預期最大載荷)和精確的載荷控制與測量能力。
- 關鍵要求:高剛度框架確保加載軸線的同軸度,減少彎曲應力;高精度力傳感器(通常優于±1%);穩定的加載速率控制。
-
夾具:
- 用于可靠地夾持試樣兩端,并將試驗機施加的拉力有效傳遞到試樣上。
- 根據試樣形狀(如圓柱、平板)和材料選擇合適的夾持方式(如楔形夾、螺紋連接、銷釘連接),確保夾持牢固,避免試樣在夾持處打滑或過早斷裂。
-
變形測量裝置 (引伸計):
- 用于精確測量試樣標距段內的變形量(應變)。
- 接觸式引伸計: 通常用于測量屈服強度及之前的彈性變形和屈服點,精度高,但在試樣斷裂前需及時取下以避免損壞。
- 非接觸式引伸計 (如視頻引伸計): 利用光學原理測量變形,可全程跟蹤直至斷裂,尤其適合測量斷后伸長率和觀察縮頸行為。
-
標準試樣:
- 試樣的幾何形狀和尺寸需嚴格遵循相關國家標準(如GB/T 228.1)或國際標準(如ISO 6892-1, ASTM E8/E8M)。常用形狀有圓形橫截面試樣和矩形橫截面試樣(板狀試樣)。
- 關鍵區域:標距 (Gauge Length): 試樣中間用于測量變形的平行段長度。過渡圓弧: 連接標距與夾持端的圓滑過渡區,減少應力集中。
- 試樣制備需保證表面光潔、無劃痕,尺寸精確,以確保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三、 試驗步驟簡述
- 試樣準備: 精確測量試樣原始橫截面積(圓形試樣測直徑,矩形試樣測寬和厚)和原始標距長度,并在標距段兩端做標記。
- 裝夾試樣: 將試樣正確安裝在試驗機上下夾具中,確保試樣軸線與加載軸線重合,避免偏心受力。
- 安裝引伸計: 在試樣標距段上小心安裝引伸計(若使用接觸式)。
- 設定參數: 在試驗機控制軟件中設定試驗標準、試樣信息、目標參數(如測屈服、測抗拉、測斷后伸長率等)、試驗速率(通常包括彈性段的應力速率控制和屈服后的應變速率控制)。
- 開始試驗: 啟動試驗機,按設定速率施加拉伸載荷。試驗機控制系統自動記錄載荷、位移、變形(應變)數據。
- 數據采集與監控: 實時監控應力-應變曲線。在屈服點附近(接觸式引伸計)或預期斷裂前(非接觸式引伸計),可能需要按規程取下引伸計。
- 試樣斷裂: 持續加載直至試樣發生斷裂。
- 斷裂后測量: 小心取下斷裂試樣,將斷裂的兩部分緊密對接,精確測量斷裂后的標距長度(用于計算斷后伸長率A)和縮頸處最小橫截面積(用于計算斷面收縮率Z)。
- 數據處理: 試驗軟件根據記錄的載荷-位移/變形數據以及原始和斷裂后的測量值,自動計算并輸出各項力學性能指標(E, σ_y, UTS, A, Z)和繪制應力-應變曲線。
四、 結果分析與解讀
-
應力-應變曲線分析:
- 彈性階段 (O-A): 直線段,斜率即為彈性模量E。卸載后變形完全恢復。
- 屈服階段 (A-B): 應力超過比例極限后,材料開始產生明顯塑性變形。對于有明顯屈服點的材料(如低碳鋼),會出現上屈服點(σ_uy)和下屈服點(σ_ly);無明顯屈服點的材料(如鋁合金、銅合金),則規定產生0.2%殘余塑性應變時的應力為屈服強度σ_y0.2。
- 均勻塑性變形階段 (B-C): 屈服后,材料繼續變形需要更大的應力,表現為加工硬化。此階段變形沿標距均勻分布。應力最大值點C對應的應力即為抗拉強度UTS。
- 局部塑性變形階段 (縮頸階段) (C-D): 達到UTS后,試樣局部區域開始發生顯著截面收縮(縮頸),變形集中在縮頸區域。名義應力下降,但縮頸處的真實應力仍在增加。
- 斷裂點 (D): 試樣在縮頸處最終斷裂。
-
關鍵參數意義:
- 高彈性模量 (E): 材料剛度高,在載荷下不易發生彈性變形(如橋梁用鋼)。
- 高屈服強度 (σ_y): 材料抵抗塑性變形的能力強,不易發生永久變形(如高強度螺栓)。
- 高抗拉強度 (UTS): 材料能承受的最大均勻塑性變形載荷(如起重鋼纜)。
- 高斷后伸長率 (A) / 高斷面收縮率 (Z): 材料塑性好,韌性高,能吸收更多能量才斷裂,不易發生脆性破壞(如汽車防撞梁用鋼)。低A/Z值則表明材料脆性較大。
五、 影響試驗結果的因素
- 試樣因素: 幾何形狀、尺寸精度、表面質量、材料均勻性(如內部缺陷)。
- 設備因素: 試驗機剛度、同軸度、力傳感器精度、引伸計精度和標定狀態。
- 試驗條件: 加載速率(應變速率)、試驗溫度、夾持方式(是否打滑或產生附加應力)。
- 操作因素: 試樣裝夾是否對中、引伸計安裝是否正確、參數設置是否準確、斷裂后測量是否規范。
- 環境因素: 實驗室溫濕度(尤其對某些高分子材料)。
六、 應用領域
破斷拉伸試驗的應用極其廣泛,幾乎涵蓋所有涉及材料性能評價的工業和研究領域:
- 金屬材料: 鋼鐵、鋁合金、銅合金、鈦合金等的出廠檢驗、質量監控、工藝開發(熱處理、冷加工效果評估)、新材料研發。
- 高分子材料: 塑料、橡膠、纖維、薄膜等的力學性能表征。
- 復合材料: 單向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沿纖維方向的拉伸性能評價。
- 建筑材料: 鋼筋、鋼絲、預應力鋼絞線、土工布等的性能測試。
- 汽車與航空航天: 零部件材料選型、安全性能驗證。
- 科研與教育: 材料變形與斷裂機理研究、力學課程教學實驗。
破斷拉伸試驗作為一項標準化、基礎性的力學測試方法,通過相對簡單直觀的過程,為工程設計和材料選擇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基礎數據。其測得的彈性模量、屈服強度、抗拉強度、斷后伸長率和斷面收縮率等關鍵參數,是評價材料剛度、強度、塑性和韌性的核心依據。嚴格遵守試驗標準規范、確保設備精度和操作正確性,是獲得可靠、可比試驗結果的根本保障。深入理解拉伸試驗的原理、過程及結果含義,對于材料工程師、設計師和研究人員有效利用材料性能、保障結構安全與可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