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霜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泛霜試驗:建筑材料表面析鹽現象的評估與防治
引言:不可忽視的表面“白霜”
在建筑材料,特別是燒結磚、砌塊、天然石材及部分混凝土制品的使用過程中,常可見其表面出現一層白色或灰白色的絮狀、粉末狀結晶物質,這種現象被稱為“泛霜”(Efflorescence)。它不僅影響建筑物的外觀美感,更重要的是可能預示著材料內部存在潛在缺陷,長期發展甚至會損害材料的耐久性和結構強度。因此,科學、規范地進行泛霜試驗,對于評估建材質量、指導生產應用、保障工程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 泛霜現象的本質與危害
- 本質: 泛霜是建筑材料內部所含可溶性鹽類(如硫酸鹽、碳酸鹽、氯化物等)在水的作用下遷移至制品表面,隨著水分蒸發而析出結晶的結果。它是一個物理化學過程,核心在于“水”的遷移攜帶作用和“可溶性鹽”的存在。
- 危害:
- 外觀劣化: 白色鹽霜覆蓋材料表面,形成難看的斑跡,嚴重影響建筑美觀。
- 表層剝落: 鹽類在材料孔隙或表層下結晶時,會產生巨大的結晶壓力(尤其硫酸鹽),導致材料表層酥松、起粉、剝落(此現象有時稱為“鹽析”或“粉化”)。
- 加速風化: 剝落破壞了材料表面的保護層,使其更易受到凍融循環、雨水沖刷等自然因素的侵蝕,加速整體風化破壞。
- 強度損失: 嚴重的內部鹽析可破壞材料內部結構,導致抗壓、抗折強度下降。
- 影響飾面: 對于需要涂刷涂料或粘貼飾面的基材,泛霜會破壞粘結層,導致飾面層空鼓、脫落。
二、 泛霜形成的機理
泛霜的形成通常需要三個必要條件同時存在:
- 材料內部含有可溶性鹽: 這是泛霜的物質基礎。鹽分可能來源于原材料(如含鹽量高的黏土、集料)、生產用水、外加劑,或后期環境侵入(如海水、融雪劑、地下水)。
- 水分的存在與遷移: 水分(液態水或水蒸氣)是溶解并攜帶鹽分遷移的載體。水分通過毛細作用、滲透或蒸汽擴散等方式進入材料內部,溶解鹽分,形成鹽溶液。
- 蒸發干燥條件: 當鹽溶液隨水分遷移至材料表面(或近表面區域)時,在干燥環境下水分蒸發散失,溶解的鹽分因濃度不斷增大而最終結晶析出,形成可見的泛霜。
三、 泛霜試驗的目的與方法
泛霜試驗的核心目的在于模擬加速上述鹽分遷移和析出的過程,在較短時間內評估材料抵抗泛霜的能力或測定其泛霜的嚴重程度。常用的標準試驗方法主要基于以下原理:
-
試驗目的:
- 定性或定量評價材料泛霜的傾向性(是否容易泛霜)。
- 比較不同材料、不同生產工藝或不同原料配比產品的抗泛霜性能。
- 為產品質量控制和工程應用提供依據。
-
常用試驗方法概述(以典型建材如磚、砌塊為例):
- 樣品準備: 取規定數量、具有代表性的試樣,清潔表面。通常要求試樣處于氣干狀態。
- 浸水飽和: 將試樣垂直立于盛有蒸餾水(或去離子水)的淺盤中,水面高度一般控制在試樣高度的1/3至1/2處。確保水分通過毛細作用由底部向上遷移。用透明罩蓋住淺盤,保持內部高濕度環境,防止表面過快干燥。此階段持續數天(根據具體標準,如5-7天),使試樣充分吸水,內部鹽分溶解遷移。
- 干燥析出: 將試樣從淺盤中取出,置于干燥通風的環境(如溫度105±5°C的烘箱或特定溫濕度的環境箱)中干燥一定時間(如24小時或更久)。在此干燥過程中,遷移至表面的水分蒸發,鹽分析出。
- 觀察與記錄: 干燥結束后,在光線充足條件下(必要時可用濕潤軟布輕輕擦拭表面浮塵),觀察試樣表面(特別是浸水線以上區域)泛霜出現的面積、分布、顏色、形態(粉狀、絮狀、結晶狀等)。記錄每次循環后的泛霜情況。
- 循環試驗: 為了更嚴格地評價,上述“浸水飽和→干燥析出→觀察記錄”過程通常需要重復進行多次(如5次、10次或15次循環)。每次循環后均需詳細記錄泛霜變化。
-
關鍵控制點:
- 用水純度: 必須使用蒸餾水或去離子水,避免引入新的鹽分干擾結果。
- 環境條件: 浸水環境的濕度、干燥環境的溫度和濕度需按標準嚴格控制,以保證試驗的可重復性和可比性。
- 觀察標準: 對泛霜程度的描述和分級需依據統一的判定標準(如面積百分比、嚴重程度等級)。
四、 試驗結果判定與分級
泛霜試驗結果的判定通常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
泛霜程度(嚴重性):
- 無泛霜: 試樣表面未出現可見的鹽析物。
- 輕微泛霜: 試樣表面出現少量細小、分散的鹽析物,形成斑點或條紋,但覆蓋面積小,霜層薄且易于擦除(擦除后無殘留物或殘留物極少)。
- 中等泛霜: 試樣表面出現較多鹽析物,覆蓋面積較大,形成較明顯的霜層,部分結晶顆粒較大,擦除后可能有少量殘留。
- 嚴重泛霜: 試樣表面出現大量鹽析物,覆蓋面積大且密集,霜層厚實,結晶顆粒粗大(甚至呈絮狀堆積),擦除困難或擦除后留下明顯的痕跡或導致表層材料剝落。
-
泛霜類型(根據鹽分): 通過化學分析(非必做,但有時用于深入研究)可確定析出鹽的主要成分(如硫酸鹽、碳酸鹽、氯化物等),有助于追溯鹽分來源。
-
分級標準: 具體的分級規定(如面積界限、描述性定義)需依據所執行的國家或行業標準(如GB/T 2542《砌墻磚試驗方法》、GB/T 4111《混凝土砌塊和磚試驗方法》等)。標準中會明確規定合格品、優等品等不同質量等級對泛霜程度的要求。
五、 泛霜的預防與治理
根據泛霜形成的機理和試驗結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預防和治理:
- 原材料控制:
- 選用低含鹽量、低硫酸鹽含量的黏土、頁巖、工業廢渣等原料。
- 嚴格控制生產用水的鹽分含量。
- 慎用可能引入可溶性鹽的外加劑。
- 生產工藝優化:
- 適當提高燒結溫度,使可溶性鹽在高溫下形成不溶性礦物。
- 優化成型壓力和坯體密實度,減少孔隙率,降低毛細吸水速率。
- 保證充分的養護時間。
- 施工與使用防護:
- 保持建筑物良好的排水系統,避免墻體長期受潮或浸泡。
- 在易受潮部位(如勒腳、地下室)使用抗泛霜性能更好的材料或采取有效防潮措施(如防水砂漿抹面、涂刷憎水劑)。
- 避免使用含鹽量高的砂、水拌制砌筑或抹灰砂漿。
- 遠離海水侵蝕、融雪劑噴灑等鹽污染源。
- 已發生泛霜的治理:
- 物理清除: 對于輕微、新生的泛霜,可用硬毛刷或低壓水沖刷清除表面浮霜(注意避免損傷材料本體)。但此法無法根除內部鹽分,常會復發。
- 化學處理: 使用專用清洗劑(多為酸性溶液)溶解清除表面鹽分,清洗后務必用大量清水徹底沖洗殘留藥劑。需謹慎選擇藥劑,避免腐蝕材料。
- 阻斷水源: 查找并消除水分來源(如修補裂縫、改善排水、加強防潮層)是根本解決之道。水分通道被切斷后,鹽分遷移即停止。
- 表面封閉: 在干燥、清潔的表面涂刷優質透氣型憎水劑或硅烷類保護劑,形成憎水層,減少水分的侵入和鹽分的遷移析出。注意選擇不影響墻體透氣性的產品。
結語:科學評估,有效應對
泛霜試驗是揭示建筑材料內在品質、預測其長期耐久性能的重要技術手段。通過標準化的試驗方法,可以客觀地評價材料的抗泛霜性能,為生產質量控制、工程材料選用和既有建筑維護提供科學依據。理解泛霜的成因、掌握其評估方法,并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理措施,對于提升建筑工程質量、延長建筑物使用壽命、保障結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建材生產、工程建設和建筑維護的全過程中,都應給予泛霜問題足夠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