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光源暴露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實驗室光源暴露試驗:模擬環境光老化效應的科學評估
引言
材料在使用壽命中不可避免地暴露于各種環境因素之下,其中太陽光輻射,特別是紫外線(UV)部分,是導致許多材料外觀和性能發生不可逆劣化(如褪色、粉化、脆化、開裂等)的主要誘因。為了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預測材料的長期耐候性,實驗室光源暴露試驗應運而生。這是一種在受控的實驗室條件下,利用人工模擬光源加速模擬戶外自然光老化過程的關鍵評估方法。
核心價值與應用領域
實驗室光源暴露試驗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加速性、重現性與可控性。它能夠在數周或數月內顯著加速材料的光老化進程,為產品研發、配方改進、質量控制及壽命預測提供寶貴數據。其應用極其廣泛,涵蓋:
- 高分子材料: 塑料、橡膠、涂料、油墨等。
- 紡織與皮革: 染料牢度、纖維強度、顏色穩定性。
- 汽車工業: 內外飾件(儀表盤、保險杠、密封條、織物、皮革)、車漆。
- 建筑材料: 屋頂材料、外墻涂料、密封膠、門窗型材。
- 電子電器: 外殼、絕緣材料、顯示屏組件。
- 包裝材料: 食品包裝、藥品包裝的耐光性。
試驗的核心原理與設備構成
——模擬光譜匹配是基礎關鍵——
試驗的核心在于使用人工光源盡可能逼真地模擬太陽光輻射(特別是紫外和可見光譜)對材料的影響,并輔以溫度、濕度等其他環境因素的協同作用。
1. 光源系統——老化能量的來源
- 氙弧燈: 應用最廣泛的光源。通過調整濾光系統,可以高度模擬地球表面不同地點、不同時段的全光譜太陽光(包括紫外、可見光和紅外部分),尤其適用于需要評估顏色變化和光、熱、濕度綜合作用的材料。
- 熒光紫外燈: 主要發射紫外光譜(UVA和UVB)。UVA燈(如340nm)模擬太陽紫外線中導致材料老化的主要長波部分;UVB燈(如313nm)則提供更強的短波紫外線,加速性更高但可能與自然老化機理略有偏差。常用于評估主要受紫外線影響的降解過程(如塑料脆化、涂層粉化)。
- 其他光源: 金屬鹵化物燈、碳弧燈等也有特定應用,但使用不如前兩者普遍。
2. 環境控制系統——精確復現協同效應
- 輻照度控制: 精確監測和控制光源的紫外輻照度(通常以W/m² @ 特定波長表示,如340nm)是關鍵,確保試驗強度的一致性和加速倍率的可控性。
- 溫度控制: 包括黑板溫度(樣品表面溫度模擬)、箱體空氣溫度。高溫會加速化學反應速率。
- 濕度控制: 相對濕度(RH)的控制至關重要,因為水分參與了許多降解反應(如水解、水合作用),與光和熱協同加速老化。通常通過噴淋(模擬降雨、結露)或水蒸氣加濕實現。
- 噴淋/凝露系統: 模擬雨水沖刷、熱沖擊及夜間露水凝結,對材料的物理侵蝕(如涂層起泡、開裂)和化學過程有顯著影響。
3. 試驗箱體與樣品架
- 箱體: 提供受控環境空間,通常采用不銹鋼等耐腐蝕材料。
- 樣品架: 用于固定樣品,通常可旋轉(提高均勻性)或傾斜(模擬安裝角度)。
- 控制系統: 集成控制光源開閉、輻照度、溫度、濕度、噴淋周期等所有參數。
標準化試驗方法體系
——確保結果可靠性與可比性的基石——
為了規范試驗條件,便于結果比較,國際和各國標準化組織制定了詳細的試驗方法標準。常見的標準體系包括:
- ISO 國際標準:
- ISO 4892 (系列):塑料 - 實驗室光源暴露方法。包含詳細的光源類型(氙燈、熒光紫外、開放火焰碳弧)、濾光器選擇、輻照度水平、溫度、濕度、噴淋周期等參數規定(如 ISO 4892-2: 氙弧燈, ISO 4892-3: 熒光紫外燈)。
- ISO 11341:色漆和清漆 - 人工氣候老化和人工輻射暴露 - 濾過的氙弧輻射。
- ISO 105 (系列):紡織品色牢度試驗,其中 B02-B08 等部分涉及光老化測試(如氙燈、碳弧燈)。
- ASTM 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標準:
- ASTM G151:非金屬材料實驗室光源加速試驗設備使用標準規程(通用基礎)。
- ASTM G154:非金屬材料熒光紫外燈曝露試驗操作標準規程(詳細規定紫外燈試驗程序)。
- ASTM G155:非金屬材料氙弧燈設備曝露試驗操作標準規程(詳細規定氙燈試驗程序)。
- ASTM D4329:塑料熒光紫外曝露標準規范。
- ASTM D6695:色漆和相關涂層氙弧燈曝露標準規范。
- ASTM D7869:用于汽車外飾件涂層的循環腐蝕/紫外線曝露試驗標準規范。
- 其他標準: 如 SAE J系列(汽車行業)、AATCC TM16(紡織品)、JIS D 系列(日本工業標準)等也包含相關光源暴露試驗方法。
選擇哪種標準取決于被測材料的類型、預期應用環境、行業要求以及需要關注的失效模式。
試驗設計與執行流程
——科學規劃保障評估有效性——
- 明確目標與選擇標準: 確定評估目的(如耐黃變、抗粉化、顏色保持、強度保留),選擇合適的測試標準及對應的光源類型(氙燈OR紫外燈)。
- 樣品準備: 按規定尺寸和狀態制備樣品,確保一致性。通常需要準備一組或多組平行樣品和一組未暴露的參照樣。
- 設定試驗條件: 依據選定的標準,精確設定參數:
- 光源類型及濾光系統。
- 輻照度水平(通常設定在特定波長點,如340nm或420nm)。
- 黑板溫度 / 箱體空氣溫度。
- 相對濕度。
- 光照/黑暗周期、噴淋/凝露周期及持續時間(如 102分鐘光照+18分鐘光照+噴淋 / 或 4小時UV照射+4小時凝露)。
- 總暴露時間(小時或能量密度)。
- 放置樣品: 將樣品固定在樣品架上,確保暴露面均勻接受光照。對于旋轉樣品架,需合理布置樣品位置。
- 運行試驗并監控: 啟動試驗設備,持續監控并記錄關鍵參數(輻照度、溫度、濕度)的穩定性。根據需要定期清潔濾光片和燈管。
- 中間檢查與評估: 在預設的時間點取出樣品(可與參照樣對比),按照相關性能標準進行無損或有損評估:
- 外觀變化: 顏色變化(色差 ΔE*)、光澤度、表面狀態(粉化、開裂、起泡、斑點、霉變等)觀察與評級。
- 機械性能變化: 拉伸強度、斷裂伸長率、沖擊強度、彎曲強度等。
- 化學結構分析: 紅外光譜(FTIR)檢測官能團變化。
- 微觀形貌: 掃描電鏡(SEM)觀察表面微觀結構變化。
- 試驗終止與最終評估: 達到預定暴露時間或觀察到顯著失效后,對所有樣品進行全面評估并形成。
結果解讀與局限性認知
——理解加速本質方能準確推斷——
實驗室光源暴露試驗的結果通常以性能隨時間(或累積輻照能量)的變化曲線來表示(如色差ΔE* vs 小時數,拉伸強度保持率% vs 千焦/平方米)。通過比較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在不同配方下的曲線,可以評估其相對耐候性優劣。
必須認識到其局限性:
- 加速性與相關性: 加速試驗的目的是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排序或篩選結果,但并不能精確預測材料在戶外特定地點的實際使用壽命(年數)。加速因子受材料類型、降解機理、光源光譜匹配度、環境參數控制等因素影響巨大。
- 光譜匹配度: 即使是齊全的氙燈系統,也無法完全復制太陽光譜的所有細節(尤其是短波紫外線邊緣和大氣過濾效應)。熒光紫外燈主要關注紫外線部分。
- 協同效應模擬: 實驗室設備難以完全復現戶外環境中所有因素的復雜動態交互作用(如污染物、微生物、劇烈的晝夜溫度波動)。
- 循環設計: 實驗室循環(光照/暗周期、噴淋周期)是人工設定的,可能與自然環境的隨機性不同。
實驗室光源暴露試驗是現代材料科學與工程中不可或缺的評估工具。通過精心選擇光源類型、嚴格控制環境參數、遵循標準化方法,它能夠高效地為材料研發、配方優化、質量保證及服役壽命預估提供關鍵數據支撐。理解其加速模擬的本質以及固有的局限性,對于科學解讀試驗結果并將其有效應用于實際產品設計和性能預測至關重要。持續改進光源技術、環境模擬精確度及建立更可靠的實驗室-戶外相關性模型,將是該領域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