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緊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擰緊測試:連接可靠性的關鍵驗證
引言
在機械裝配、產品制造和工程建設等領域,螺紋緊固件(螺栓、螺母、螺釘等)的應用無處不在。其連接的可靠性直接關系到整體結構的安全、性能與壽命。擰緊測試,作為一種至關重要的工藝驗證和質量管理手段,正是確保每一處螺紋連接都達到預期性能的核心技術保障。
一、擰緊測試的本質與目標
擰緊測試的本質是通過科學的測量與分析手段,對緊固件在裝配過程中所受的力(主要體現為扭矩)及其產生的效果(如夾緊力、螺栓伸長量、旋轉角度等)進行量化評估,以驗證其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其主要目標包括:
- 驗證擰緊工藝的可靠性: 確保按照指定工藝(扭矩、角度、順序等)操作后,連接點能達到設計所需的夾緊力。
- 評估連接點的性能: 確認連接能夠承受預期的靜態載荷、動態載荷(如振動、沖擊)、環境因素(如溫度變化、腐蝕)等。
- 識別潛在失效風險: 發現工藝設定不當、緊固件缺陷、被連接件問題(如軟材料塌陷、表面不平整)、工具誤差等原因導致的連接失效隱患。
- 過程監控與質量保證: 作為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質量控制點,確保批次產品裝配質量的一致性。
- 優化擰緊策略: 為制定或改進擰緊工藝參數(目標扭矩、轉角范圍、擰緊速度等)提供數據支持。
二、核心測試方法與技術
根據測試目的和評估參數的不同,常用的擰緊測試方法主要包括:
-
扭矩測試:
- 靜態扭矩測試: 在裝配完成并靜置一段時間(消除彈性變形影響)后,使用扭矩扳手或傳感器測量松開該緊固件所需的扭矩值。這是最常用的質量控制方法之一,用于間接評估裝配扭矩是否在合格范圍內(通常設定上限和下限)。其原理基于松開扭矩與初始裝配扭矩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并非總是線性或固定比例)。
- 動態扭矩測試: 在裝配過程中,使用帶有傳感器的智能擰緊工具(如伺服擰緊槍)實時測量并記錄施加的扭矩值。這種方法能直接監控裝配過程,實現即時判斷和過程控制。
-
扭矩-轉角測試:
- 該方法同時監測裝配過程中施加的扭矩和緊固件旋轉的角度。通過繪制扭矩-轉角曲線(T-A曲線),可以更深入地分析擰緊過程:
- 識別階段: 清晰區分克服摩擦階段、螺栓拉伸(彈性變形)階段、可能出現的屈服階段。
- 評估摩擦系數: 曲線的斜率變化可以反映螺紋副和支撐面摩擦系數的穩定性。
- 檢測異常: 曲線形態的異常(如過早屈服、斜率突變)可以指示交叉螺紋、螺紋損傷、材料問題或工具打滑等失效。
- 精確控制夾緊力: 對于關鍵連接,常采用“扭矩+轉角”法(Torque & Angle Method),即先施加一個起始扭矩克服摩擦,再旋轉一個精確角度使螺栓產生目標伸長量(對應目標夾緊力),此法受摩擦影響相對較小。
- 該方法同時監測裝配過程中施加的扭矩和緊固件旋轉的角度。通過繪制扭矩-轉角曲線(T-A曲線),可以更深入地分析擰緊過程:
-
夾緊力測試:
- 這是最直接反映連接性能的參數,但測量通常比較復雜且具有侵入性(可能需要在螺栓或連接件內部/下方安裝力傳感器)。常用方法包括:
- 超聲螺栓軸力測量: 利用超聲波在螺栓中傳播的時間差(與螺栓長度/伸長量相關)來間接計算軸向力(夾緊力)。
- 應變片測量: 在專用測試螺栓或墊圈上粘貼應變片,測量應變換算成力。
- 壓力敏感墊圈/薄膜: 放置在連接面間,受壓后電阻或顏色等特性發生變化,可指示壓力分布或峰值壓力(間接反映夾緊力)。
- 這是最直接反映連接性能的參數,但測量通常比較復雜且具有侵入性(可能需要在螺栓或連接件內部/下方安裝力傳感器)。常用方法包括:
-
螺栓伸長量測量:
- 對于重要的大型螺栓連接(如發動機主軸承蓋、風力渦輪機基礎螺栓),直接精確測量螺栓在擰緊前后的長度變化(伸長量)。因為螺栓在彈性范圍內,其伸長量直接正比于產生的軸向夾緊力。常用精密量具或光學方法測量。
三、測試設備與關鍵要素
-
測試設備:
- 智能擰緊工具: 具備扭矩、角度實時測量和記錄功能,支持多種控制策略(扭矩控制、角度控制、扭矩+角度控制、屈服點控制等)。
- 扭矩傳感器與校準裝置: 用于校驗擰緊工具的精度,包括靜態扭矩傳感器(校驗臺)和動態扭矩傳感器(串接在線路中)。
- 靜態扭矩扳手/測試儀: 用于離線抽檢已裝配緊固件的靜態扭矩。
- 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 收集、存儲、分析擰緊過程數據(扭矩、角度、時間、曲線等),生成報告,進行SPC(統計過程控制)分析。
- 專用測試系統: 如超聲軸力測量儀、應變測量系統等。
-
關鍵測試要素:
- 測試點的代表性: 根據風險分析選擇關鍵連接點進行測試。
- 樣本大小與頻率: 基于質量要求和過程能力確定合理的抽檢數量或全檢。
- 明確的合格/不合格標準: 為扭矩、轉角、夾緊力或其組合設定清晰的上限、下限或目標范圍。
- 環境條件控制: 溫度、濕度等可能影響摩擦系數和材料性能。
- 測試人員培訓與資質: 確保操作規范、結果可靠。
- 設備校準與維護: 定期對測試設備進行計量校準和維護保養,確保測量精度和可追溯性。
四、應用場景與重要性考量
擰緊測試的應用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
- 研發階段: 確定最佳擰緊工藝參數,驗證連接設計的可靠性(進行振動測試、疲勞測試、環境測試等)。
- 生產制造階段: 過程監控、首件檢驗、在線全檢/抽檢、防錯(工具與PLC/MES系統聯網,擰緊不合格自動報警停機)。
- 質量檢驗與放行: 終端產品下線前的關鍵連接點檢驗。
- 售后服務與失效分析: 針對現場出現的松動、斷裂等失效問題,進行測試與分析查找根本原因。
其重要性尤其體現在安全性和高價值產品領域:
- 汽車制造: 發動機、底盤、車身、安全氣囊等關鍵部位連接。
- 航空航天: 飛機結構、發動機等對安全要求極高的連接。
- 能源裝備: 風電葉片螺栓、核電設備螺栓、壓力容器法蘭螺栓。
- 重型機械: 工程機械、礦山設備的大型結構連接。
- 精密儀器與電子: 防止因松動導致的性能下降或功能失效。
- 醫療器械: 確保植入器械或關鍵診斷設備連接的可靠性。
五、挑戰與發展趨勢
- 挑戰:
- 精確測量夾緊力的難度和成本。
- 摩擦系數的波動對扭矩法精度的影響。
- 復雜工況下(高溫、振動、腐蝕)長期可靠性的模擬與測試。
- 微小緊固件(如電子產品)的測試困難。
- 海量測試數據的管理、分析和有效利用。
- 趨勢:
- 更智能的過程控制: 基于T-A曲線分析的實時閉環控制,自適應擰緊策略。
- 更精確的間接測量: 超聲、光纖傳感等非侵入式夾緊力測量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 無線傳感與物聯網: 無線扭矩傳感器、智能螺栓的應用,實現長期狀態監測。
-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 利用AI進行擰緊過程數據分析、質量預測、工藝優化和失效模式識別。
- 仿真驅動測試: 結合有限元分析(FEA)等仿真工具,優化測試方案和預測連接行為。
- 標準化與自動化: 測試流程和接口標準化,提高自動化測試集成度。
擰緊測試絕非簡單的“擰緊螺絲”,而是一門融合了機械工程、材料科學、測量技術和質量管理的綜合性技術。它是保障螺紋連接結構完整性、功能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的基石。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和對連接可靠性要求的不斷提高,擰緊測試的方法、設備和技術也在持續演進。深入理解其原理,科學選用測試方法,嚴格執行測試規范,并積極擁抱新技術,是確保產品品質、提升制造水平、規避潛在風險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在追求卓越制造的道路上,精確可靠的擰緊測試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