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拉伸脹形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熱拉伸脹形測試:材料高溫塑性變形行為的關鍵評估手段
一、引言
在航空航天、汽車制造、新能源等高端裝備領域,許多關鍵零部件(如飛機機翼蒙皮、汽車熱沖壓車門框、電池鋁箔外殼)均需通過高溫成形工藝(如熱沖壓、熱鍛造、熱脹形)制備。這些工藝中,材料處于高溫環境與拉-拉復合應力狀態(即同時受到軸向拉伸與徑向脹形的聯合作用),其塑性變形行為顯著不同于室溫或單向拉伸條件下的表現。傳統單向熱拉伸測試僅能評估材料在單一應力狀態下的性能,難以準確預測實際成形過程中的破裂、起皺等缺陷。因此,熱拉伸脹形測試(Thermal Tensile Bulging Test)應運而生,成為模擬實際成形條件、評估材料高溫復合應力塑性的核心手段。
二、熱拉伸脹形測試的基本原理
熱拉伸脹形測試的核心是模擬材料在高溫下的復合應力狀態。與單向熱拉伸僅施加軸向力不同,該測試通過雙加載系統(軸向拉伸裝置+徑向脹形裝置),對圓盤狀試樣同時施加軸向拉伸力(F?)與徑向脹形力(通常通過液壓或氣壓介質傳遞,F?),使試樣處于拉-拉復合應力場(σ?>σ?>0,其中σ?為軸向主應力,σ?為徑向主應力)。
測試中,材料的變形行為由**溫度(T)、應變率(ε?)、應力狀態(σ?/σ?)**共同決定。通過控制這三個參數,可模擬不同成形工藝(如熱沖壓的高應變率、熱脹形的慢應變率)下的材料響應。關鍵評估指標包括:
- 成形極限圖(FLD):反映材料在不同應力狀態下的最大可成形應變,預測破裂缺陷;
- 塑性應變比(r值):表征材料的各向異性,影響成形件的厚度均勻性;
- 硬化指數(n值):描述材料的加工硬化能力,決定成形過程中的力傳遞效率;
- 脹形高度(h):直接反映材料的徑向擴展能力,是評估脹形成形性的直觀指標。
三、熱拉伸脹形測試的設備組成
一套完整的熱拉伸脹形測試系統需集成加熱系統、加載系統、測量系統、控制系統四大核心模塊,確保測試條件的準確性與重復性。
1. 加熱系統
用于將試樣加熱至目標溫度(通常為200~1200℃,取決于材料類型),并維持溫度均勻性。常見加熱方式包括:
- 感應加熱:通過電磁感應產生渦流加熱試樣,升溫速度快(可達100℃/s以上),溫度均勻性好(±5℃以內),適用于高應變率熱成形模擬;
- 電阻加熱:通過試樣自身電阻發熱,設備簡單,但升溫速度較慢(≤10℃/s),適用于慢應變率測試;
- 激光加熱:通過激光束掃描試樣表面,加熱區域可控,適用于局部高溫成形模擬(如激光輔助熱脹形)。
2. 加載系統
需同時提供軸向拉伸力與徑向脹形力,并保證兩者的同步性(誤差≤1%)。軸向拉伸通常由伺服液壓油缸驅動,徑向脹形則通過液壓腔或氣壓腔向試樣內部施加壓力(介質可為油或氮氣)。加載系統的關鍵性能是力-位移閉環控制,確保在測試過程中按預設的應變率(如ε?=0.001~10 s?¹)加載。
3. 測量系統
用于實時采集試樣的溫度、應變、應力、脹形高度等參數,核心設備包括:
- 溫度測量:紅外測溫儀(非接觸,避免影響試樣變形)或熱電偶(接觸式,適用于低速測試);
- 應變測量:數字圖像相關技術(DIC),通過拍攝試樣表面的隨機斑點圖案,計算全場應變分布(精度可達±0.01%),是高溫下最常用的應變測量方法;
- 應力測量:通過加載系統的力傳感器(精度≤0.5%)獲取軸向力與脹形力,結合試樣尺寸計算應力;
- 脹形高度測量:激光位移傳感器(非接觸)或線性可變差動變壓器(LVDT,接觸式),實時記錄試樣中心的脹起高度。
4. 控制系統
通過計算機軟件整合加熱、加載、測量系統,實現溫度-力-應變的協同控制。例如,在熱沖壓模擬中,需先將試樣快速加熱至奧氏體化溫度(如950℃),保溫10~30秒,再以高應變率(ε?=1~10 s?¹)施加軸向拉伸與脹形力,模擬實際生產線的“快速加熱-快速成形”過程。
四、熱拉伸脹形測試的操作步驟
以**汽車熱沖壓硼鋼(22MnB5)**的熱拉伸脹形測試為例,具體步驟如下:
1. 試樣制備
采用圓盤試樣(直徑D=100mm,厚度t=1.5mm),邊緣設計為夾持凸緣(寬度10mm),便于軸向拉伸裝置固定。試樣表面需打磨拋光(粗糙度Ra≤0.8μm),并噴涂隨機斑點圖案(如黑色啞光漆+白色點),用于DIC應變測量。
2. 預處理
將試樣放入真空干燥箱(100℃,2小時),去除表面油污與水分;安裝熱電偶(若采用接觸式測溫),并連接DIC系統的攝像頭。
3. 試樣安裝
將試樣固定在測試設備的軸向夾持裝置(上下夾頭)與徑向脹形腔(下模)之間,確保試樣中心與脹形腔中心對齊(偏差≤0.5mm)。
4. 加熱與保溫
啟動感應加熱系統,將試樣快速加熱至950℃(升溫速度50℃/s),保溫20秒,使試樣完全奧氏體化。
5. 加載成形
同時啟動軸向拉伸系統(拉伸速度10mm/s)與徑向脹形系統(脹形壓力10MPa),按預設的應變率(ε?=5 s?¹)加載。DIC系統實時記錄試樣表面的應變分布,力傳感器記錄軸向力與脹形力,激光位移傳感器記錄脹形高度。
6. 卸載與冷卻
當試樣達到預設的脹形高度(如20mm)或出現破裂時,停止加載,快速卸載軸向力與脹形力。隨后,采用強制空冷(風速5m/s)模擬熱沖壓后的淬火過程,使試樣形成馬氏體組織。
7. 結果分析
通過軟件處理DIC數據,繪制成形極限圖(FLD),確定材料在950℃、ε?=5 s?¹條件下的最大可成形應變(如ε?=0.35,ε?=0.15);計算塑性應變比(r=ε?/ε?=0.43),評估材料的各向異性;結合脹形高度與力-位移曲線,優化熱沖壓工藝參數(如加熱溫度、加載速率)。
五、熱拉伸脹形測試的工業應用
熱拉伸脹形測試的價值在于將材料性能與實際成形工藝緊密結合,其應用場景涵蓋多個高端制造領域:
1. 航空航天:高溫合金與鈦合金成形
航空發動機的渦輪葉片、機匣等零部件采用高溫合金(如Inconel 718)或鈦合金(如Ti-6Al-4V),需通過熱脹形、熱鍛造工藝制備。熱拉伸脹形測試可評估材料在600~1000℃下的復合應力塑性,優化成形溫度與加載速率,避免葉片成形過程中的熱裂紋與晶粒長大缺陷。
2. 汽車制造:熱沖壓鋼成形
汽車車身的高強度零部件(如A柱、B柱)采用熱沖壓硼鋼(22MnB5),其成形過程為“加熱-成形-淬火”一體化。熱拉伸脹形測試可模擬熱沖壓中的高應變率(ε?=1~10 s?¹)與復合應力狀態,繪制FLD圖,預測車門框成形時的破裂位置(通常在曲率較大的拐角處),指導模具設計(如增加圓角半徑)。
3. 新能源:電池鋁箔脹形成形
新能源電池的鋁箔外殼(如圓柱電池的正極鋁箔)需通過熱脹形工藝制備,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徑向擴展能力與厚度均勻性。熱拉伸脹形測試可評估鋁箔(如1060鋁合金)在150~300℃下的脹形高度與應變分布,優化脹形壓力與溫度,避免鋁箔薄化破裂(厚度減薄率≤15%)。
六、熱拉伸脹形測試的挑戰與展望
盡管熱拉伸脹形測試已廣泛應用,但仍面臨以下挑戰:
1. 溫度均勻性控制
試樣加熱時,邊緣(與夾持裝置接觸)易散熱,導致中心-邊緣溫度梯度(可達20~50℃),影響應變分布的準確性。未來可采用激光加熱或感應加熱+保溫套技術,降低溫度梯度。
2. 加載同步性
軸向拉伸與徑向脹形的力需嚴格同步(誤差≤1%),否則會導致試樣偏載(如邊緣拉伸過度、中心脹形不足)。未來可采用伺服液壓系統與實時反饋控制(如基于DIC的應變閉環控制),提高加載同步性。
3. 高溫測量精度
高溫下(>800℃),試樣表面的熱輻射會干擾DIC的圖像采集,導致應變測量誤差(可達±0.5%)。未來可采用高靈敏度攝像頭(如近紅外攝像頭)或冷卻式鏡頭,減少熱輻射的影響。
4. 材料熱穩定性
高溫下,材料可能發生相變(如22MnB5的奧氏體化)或晶粒長大(如Inconel 718的晶粒粗化),影響測試結果的重復性。未來可通過快速加熱-快速成形(如感應加熱+伺服液壓加載),縮短試樣在高溫下的停留時間,減少相變與晶粒長大的影響。
七、
熱拉伸脹形測試作為模擬實際成形條件的熱塑性評估手段,其核心價值在于揭示材料在高溫復合應力下的塑性變形行為,為高端裝備的成形工藝優化提供關鍵數據。隨著航空航天、汽車、新能源等領域對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熱拉伸脹形測試將向更精準的溫度控制、更同步的加載系統、更齊全的測量技術方向發展,成為材料科學與工業應用之間的重要橋梁。
未來,結合有限元模擬(FEA)與機器學習(ML)的熱拉伸脹形測試系統將成為趨勢:通過FEA預測試樣的應力-應變分布,指導測試參數設計;通過ML分析大量測試數據,建立材料的熱塑性本構模型(如Johnson-Cook模型、Hosford模型),進一步提高成形缺陷預測的準確性。這些發展將推動熱拉伸脹形測試從“實驗工具”向“智能設計平臺”轉型,為高端制造領域的材料研發與工藝優化提供更強大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