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物腐蝕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氯化物腐蝕試驗:材料耐蝕性能的關鍵評估
一、引言:環境腐蝕的嚴峻挑戰
氯化物,普遍存在于海洋大氣、海水、除冰鹽、工業環境乃至人體汗液中,是引發金屬材料腐蝕失效的主要誘因之一。氯離子(Cl?)具有半徑小、穿透性強、活性高的特點,極易破壞金屬表面的鈍化膜,誘發局部腐蝕(如點蝕、縫隙腐蝕和應力腐蝕開裂),對工程結構和設備的安全性與壽命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氯化物腐蝕試驗成為評價材料在含氯環境中耐蝕性能、篩選防護涂層、優化工藝設計不可或缺的關鍵手段。
二、腐蝕之源:氯化物的破壞機理
- 鈍化膜破壞者: 氯離子能競爭吸附在金屬表面,置換氧原子,阻礙或破壞起保護作用的氧化膜(鈍化膜)的形成與穩定性。
- 局部腐蝕的導火索: 一旦鈍化膜局部被擊穿,氯離子會向裸露的金屬基體快速遷移富集,形成強酸性的微環境(閉塞電池效應),加速金屬溶解,導致點蝕、縫隙腐蝕等局部腐蝕快速發展。
- 應力腐蝕開裂(SCC)的催化劑: 在拉應力和特定介質(常含Cl?)共同作用下,氯離子促進裂紋尖端陽極溶解,顯著增加奧氏體不銹鋼、鋁合金等高強度材料發生SCC的風險。
- 電化學腐蝕加速器: 作為強電解質,氯離子顯著提高介質的導電性,加速電化學腐蝕過程的陰陽極反應速率。
三、常用氯化物腐蝕試驗方法詳解
-
鹽霧試驗 (Salt Spray Test - SST):行業基準
- 原理: 模擬海洋或含鹽大氣的腐蝕環境,將試樣暴露于持續的、受控的鹽霧環境中。
- 主要類型:
- 中性鹽霧試驗 (NSS - ASTM B117, ISO 9227): 最常用標準。使用5±1% NaCl水溶液,pH中性(6.5-7.2),試驗溫度35±2℃,持續噴霧。主要評價金屬基材及無機涂層的耐蝕性。
- 醋酸鹽霧試驗 (AASS - ASTM B368, ISO 9227): 在NSS溶液中加入冰醋酸,將pH值調整至3.1-3.3。腐蝕性更強,加速效果明顯,主要用于評價裝飾性鍍層(如Cu-Ni-Cr)耐蝕性及類似污染工業環境下的材料性能。
- 銅加速醋酸鹽霧試驗 (CASS - ASTM B368, ISO 9227): 在AASS溶液中加入氯化銅(CuCl?·2H?O)。腐蝕性最強,加速效果顯著,專用于快速評價裝飾性鍍層(特別是鎳鉻鍍層)的孔隙率和耐蝕性。
- 操作要點: 嚴格控制溶液濃度、pH值、箱內溫度、噴霧量、收集速率、試樣放置角度(通常15°-30°傾斜)。試驗持續時間根據評價需求設定(如24h, 48h, 96h, 240h, 480h, 1000h等)。
- 優點: 操作相對簡單,標準化程度高,重現性較好,設備普及廣泛。
- 局限性: 與實際大氣暴露的相關性有時較差(尤其對有機涂層),主要模擬濕潤期,缺乏干濕循環、紫外光照等復雜因素。
-
氯化物溶液浸泡試驗
- 原理: 將試樣完全或部分浸沒在規定濃度的氯化物溶液(如3.5% NaCl模擬海水、10% FeCl?用于點蝕評價)中,在特定溫度下保持一定時間。可進行靜態浸泡或動態(如攪拌、循環)試驗。
- 典型應用:
- 點蝕臨界溫度 (CPT) 測定: 使用6% FeCl?溶液(ASTM G48 方法A),逐步升高溫度,觀察試樣是否發生點蝕,確定材料不發生點蝕的最高溫度。
- 點蝕/縫隙腐蝕敏感性評價 (ASTM G48): 使用FeCl?溶液,在固定溫度下浸泡特定時間,通過失重或觀察蝕坑評估材料耐局部腐蝕能力。
- 應力腐蝕開裂 (SCC) 試驗: 在含氯化物溶液(如沸騰MgCl?溶液 - ASTM G36)中對施加應力的試樣進行浸泡,評價其SCC敏感性。
- 優點: 可靈活控制溶液成分、濃度、溫度、充氣狀態、流速等因素,針對性更強,常用于機理研究和對特定腐蝕類型的評價。
- 局限性: 與實際大氣或海洋環境的模擬性不如鹽霧試驗直觀。
-
循環腐蝕試驗 (CCT - Cyclic Corrosion Testing):追求更真實的模擬
- 原理: 認識到單一的鹽霧或恒濕條件與實際環境存在差異。CCT通過程序控制,循環模擬多種環境因素(如鹽霧、濕潤、干燥、冷凝、濕度控制、甚至光照階段)。
- 典型循環: 例如:鹽霧 (噴霧) -> 濕潤 (高濕) -> 干燥 (低濕)。具體階段設置、時長、溫濕度參數根據目標應用環境(如汽車、海洋平臺)定制。常用標準如SAE J2334, GM 9540P, VDA 621-415, CCT-I/II (ISO 11997-1/-2) 等。
- 優點: 引入了關鍵的干濕交替過程,更接近材料在實際服役中經歷的復雜環境(鹽沉積-潤濕-濃縮-干燥),對有機涂層、復合防護體系的評價相關性通常優于傳統鹽霧試驗。
- 局限性: 設備更復雜昂貴,試驗周期可能更長,標準化程度相對低于傳統鹽霧試驗(不同標準間差異大)。
四、試驗結果評估與解讀
氯化物腐蝕試驗結果的評定需結合試驗目的、標準規范和試樣類型進行綜合判斷,常用方法包括:
- 外觀檢查: 肉眼或低倍放大鏡觀察腐蝕產物形態、顏色、分布(均勻腐蝕、點蝕、起泡、剝落、裂紋等)。記錄首現腐蝕時間、腐蝕面積百分比。拍照記錄是重要依據。
- 腐蝕等級評定:
- 金屬基材/無機涂層: 常依據腐蝕面積率、腐蝕嚴重程度(如ASTM D610 對鋼基體銹蝕評級,ISO 10289 對金屬鍍層評級)。
- 有機涂層: 評估起泡大小密度(ASTM D714)、劃痕處銹蝕蔓延寬度(ASTM D1654)、附著力損失等。
- 質量變化法 (失重/增重): 適用于均勻腐蝕。試驗前后精確稱重試樣,計算單位面積的質量損失(腐蝕速率)。需徹底清除腐蝕產物(需謹慎操作避免損傷基體)。
- 局部腐蝕深度測量: 使用深度規或金相顯微鏡測量點蝕坑或裂紋深度。統計最大蝕坑深度、平均深度或10個最深蝕坑的平均值(ASTM G46)。
- 電化學方法: 在試驗前后或過程中,可輔以動電位極化(測點蝕電位Eb)、電化學阻抗譜(EIS - 評價涂層劣化過程)等技術,獲得腐蝕動力學信息。
- 力學性能變化: 對于SCC試驗,通過U型彎曲、C環、拉伸試樣等,在試驗后檢查是否開裂或測試剩余強度/延伸率。
五、與展望:提升試驗有效性的關鍵
氯化物腐蝕試驗是預測材料在含氯環境中服役表現的基石。選擇適當的試驗方法至關重要:
- 中性鹽霧 (NSS): 作為基礎篩選和最廣泛接受的工業標準。
- 加速鹽霧 (AASS/CASS): 用于快速評價或特定鍍層體系。
- 溶液浸泡: 用于特定腐蝕類型機理研究(點蝕、縫隙腐蝕、SCC)。
- 循環腐蝕試驗 (CCT): 追求更高相關性的首選,尤其在汽車、重防腐涂層領域。
重要注意事項:
- 明確試驗目的: 是材料篩選、質量控制、工藝對比還是失效分析?目的決定方法和評判標準。
- 嚴格遵守標準: 確保試驗條件(溶液、溫度、噴霧量、試樣準備、放置、判定)符合所選標準規范,保證結果可比性和重現性。
- 相關性認知: 任何加速實驗室試驗都無法完全精確模擬復雜的實際服役環境。 試驗結果主要用于相對比較。CCT相較于傳統SST,通常能提供更好的相關性。
- 結果綜合解讀: 結合多種評定方法(外觀、重量、深度、電化學等),避免單一指標片面判斷。
- 試樣代表性和制備: 試樣狀態(成分、組織、表面處理)需代表實際產品,制備過程(清潔、邊緣保護)需規范。
- 環境控制: 試驗箱內各區域的溫濕度、鹽霧沉降均勻性必須嚴格監控校準。
持續改進試驗方法,發展更貼近實際復雜環境因子(如溫度、濕度、污染物、干濕循環、紫外輻射、機械應力協同作用)的綜合加速試驗方案,并探索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腐蝕預測模型,將是提升氯化物腐蝕試驗評價精度和效率的未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