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電池液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解密材料耐電池液性能評估
核心目的:
耐電池液試驗的核心目標是系統評估材料(金屬、塑料、橡膠、涂層等)在特定電池電解液環境中的化學穩定性、物理完整性及功能保持能力。這是確保電池系統長期安全、可靠運行的關鍵環節。通過模擬極端或長期服役條件,該試驗能有效篩選材料、預測壽命、識別潛在失效風險。
電池液的挑戰:
現代電池(尤其是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通常包含有機碳酸酯溶劑(如EC、DMC、DEC、EMC)與鋰鹽(如LiPF?)的復雜混合物。其潛在危害包括:
- 強化學腐蝕性: LiPF?水解易產生HF(氫氟酸),對金屬及部分無機材料極具腐蝕性;有機溶劑對高分子材料有溶脹、溶解或化學降解作用。
- 高溫加速效應: 高溫運行時,電解液化學反應活性急劇增加,材料腐蝕、溶脹、分解速率倍增。
- 電化學耦合: 當材料處于電池工作電位下時,可能發生電化學腐蝕(如金屬集流體)或氧化還原反應(如導電劑、粘結劑),加速性能退化。
- 雜質催化: 微量水分、金屬離子雜質等可能催化副反應,加劇材料劣化。
標準化測試程序概覽:
嚴謹的耐電池液試驗需遵循標準化流程,確保結果可比性與重現性。核心步驟包括:
-
試樣制備:
- 材料按最終應用形態精確切割或加工成規定尺寸樣品。
- 徹底清潔表面油脂、粉塵等污染物(如使用溶劑清洗、干燥)。
- 精確記錄初始狀態(重量、尺寸、外觀、關鍵性能參數如電導率/拉伸強度等)。
-
電解液選擇與處理:
- 選用目標應用的真實電解液或嚴格配制的模擬電解液。
- 確保電解液新鮮度,必要時進行除水、除氧處理(如水含量控制在極低PPM級)。
- 明確標注電解液成分、濃度、批次信息。
-
暴露條件設定:
- 浸泡法: 試樣完全浸沒于足量電解液中(避免表面效應干擾),密封于惰性容器(如玻璃瓶、不銹鋼罐)。
- 溫度控制: 設置恒定或循環溫度(如25°C, 45°C, 60°C, 85°C),高溫加速老化。
- 時間周期: 設定多時間節點(如24h, 168h, 500h, 1000h),考察性能演變。
- 氣氛控制: 惰性氣氛(氬氣/氮氣)保護,隔絕氧氣、水分干擾。
- 電位控制 (選做): 對電極材料等,施加工作電位考察電化學穩定性。
-
試驗后處理:
- 到達預定時間,取出試樣。
- 溫和清洗: 使用惰性溶劑(如DMC)快速去除表面殘留電解液,避免引入新變量。
- 干燥: 低濕惰性環境或真空干燥至恒重。
-
性能檢測與失效分析:
- 外觀變化: 記錄變色、起泡、開裂、剝落、溶解、表面沉積物、渾濁等現象。
- 尺寸/重量變化:
- 溶脹率: 對聚合物尤其關鍵,尺寸或體積變化百分比計算。
- 重量變化: 計算重量增加(吸收/沉積)或減少(降解/溶解)百分比。
- 機械性能: 測試拉伸強度、斷裂伸長率、硬度、壓縮永久變形等變化。
- 電氣性能 (如適用): 測量體積/表面電阻率、絕緣電阻、介電強度的變化。
- 化學結構分析: 借助FTIR紅外光譜、DSC熱分析、GC-MS色譜-質譜等手段分析材料降解或電解液污染。
- 微觀形貌: 利用光學顯微鏡、SEM掃描電鏡觀察表面微觀腐蝕、裂紋、孔洞等。
- 成分分析: EDS能譜、XPS光電子能譜分析表面元素變化及腐蝕產物。
關鍵評估材料類型:
-
金屬材料 (集流體、外殼、連接件):
- 重點:腐蝕速率(失重法)、腐蝕形貌(點蝕、均勻腐蝕)、金屬離子溶出量(ICP-MS)、接觸電阻變化。
- 失效模式:穿孔、強度下降、短路風險(枝晶)、污染電解液。
-
高分子材料 (隔膜、密封圈、膠粘劑、結構件):
- 重點:溶脹率、重量變化、機械性能劣化(脆化、軟化)、密封性、析出物檢測、化學結構變化。
- 失效模式:密封失效、結構坍塌、堵塞孔隙、污染電解液、產生氣體。
-
涂層/鍍層 (金屬表面防護):
- 重點:附著力變化(劃格法)、起泡/剝落程度、阻隔性評估(電化學阻抗譜EIS)、涂層下基材腐蝕情況。
- 失效模式:涂層失效導致基材腐蝕。
-
無機材料 (陶瓷隔膜、電極活性材料):
- 重點:結構穩定性(XRD)、顆粒脫落/粉化、離子電導率變化、與電解液副反應程度。
- 失效模式:容量衰減、內阻增加、熱失控風險。
數據解讀與合格判定:
- 量化對比: 將試驗后數據與初始值及空白對照組(或未浸泡樣品)進行對比分析。
- 性能衰減閾值: 依據應用場景設定關鍵性能參數的允許變化范圍(如重量變化<5%,抗拉強度損失<20%,無可見裂紋等)。
- 失效模式識別: 分析劣化機理(如氧化、水解、溶脹、應力開裂、電化學腐蝕),為材料優化提供依據。
- 壽命預測模型: 基于加速老化數據(尤其是不同溫度下的結果),利用阿倫尼烏斯方程等模型推算材料在常溫下的長期穩定性。
試驗室安全與質量控制:
- 嚴格防護: 全程佩戴耐化學腐蝕手套(丁腈/氟橡膠)、護目鏡/面罩、防護服,在通風櫥內操作電解液。
- 廢物處理: 廢棄電解液及清洗溶劑按危險化學品規范處理。
- 設備校準: 確保烘箱、天平、測試儀器等定期校準。
- 空白與對照: 設置未浸泡樣品作為性能基準點,必要時設置已知性能的材料作為對照。
- 重復性與再現性: 進行平行試驗,評估結果可靠性。
意義:
耐電池液試驗是連接材料研發與電池實際應用的核心驗證橋梁。通過系統模擬電池內部嚴苛的化學-電化學耦合環境,該試驗能夠:
- 精準篩選合格材料: 淘汰不耐受材料,保障電池包關鍵部件的長期可靠性。
- 揭示潛在失效機理: 為材料配方改進與工藝優化指明方向。
- 支撐產品設計與安全評估: 提供關鍵數據輸入,降低電池系統因材料腐蝕或劣化導致的故障、泄漏甚至熱失控風險。
- 縮短研發周期與成本: 通過加速試驗預測長期性能,減少后期失效帶來的損失。
嚴謹規范的耐電池液試驗流程及精準可靠的結果分析,是推動高性能、長壽命、高安全電池技術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