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分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篩分試驗:顆粒材料粒度分析的基石方法
副標題: 原理、操作與應用指南
篩分試驗是測定顆粒狀物料(如砂、礫石、碎石、土壤、礦粉、化工原料等)粒度組成(或稱顆粒級配)最經典、最直觀的物理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一系列標準篩網,將物料按粒徑大小進行分離和定量分析,為材料選擇、質量控制、工藝設計及理論研究提供至關重要的基礎數據。
一、篩分試驗的基本原理
篩分試驗的核心原理是機械篩分。將已知質量的物料置于一套孔徑自上而下依次減小的標準篩(篩子按孔徑從大到小疊放)的最上層篩網上。通過機械振動或手工搖動,小于當前篩網孔徑的顆粒(篩下物)穿過篩網落入下一層更細的篩網或底盤上,而大于當前篩網孔徑的顆粒(篩上物)則留在該層篩網上。如此逐層進行,最終物料被分成若干不同粒徑范圍的組份。
- 關鍵參數:
- 篩孔尺寸: 標準篩的孔徑,以毫米(mm)或微米(µm)表示,遵循特定的標準系列(如ISO、ASTM、GB等)。
- 篩余量: 停留在某一篩網上的物料質量。
- 通過量: 通過某一篩網的物料質量。
- 篩余百分率: 某一粒徑組份的質量占總試樣質量的百分比。
- 累計篩余百分率: 大于某一篩孔尺寸的所有組份的質量百分率之和。
- 通過百分率: 小于某一篩孔尺寸的所有組份的質量百分率之和(= 100% - 累計篩余百分率)。
二、篩分試驗的目的與意義
- 確定粒度分布: 獲得物料中不同粒徑顆粒所占的比例,繪制粒度分布曲線(篩分曲線),直觀反映物料的整體粗細程度和均勻性。
- 材料分類與規格控制: 判斷物料是否符合特定工程或產品對粒度的要求(例如混凝土用砂的級配區、瀝青混合料集料的規格、過濾介質的粒徑范圍等)。
- 工藝優化: 為破碎、研磨、分選等加工工藝提供依據,優化設備參數和流程。
- 質量控制與驗收: 在生產和使用環節,監控原材料和產品的粒度穩定性。
- 科學研究: 研究顆粒物料的物理性質(如滲透性、壓實性、流動性、反應活性等)與粒度分布的關系。
- 土工試驗基礎: 在土壤力學中,篩分是確定土樣顆粒組成的第一步,用于土壤分類(如確定砂、礫石含量)。
三、篩分試驗所需儀器設備
- 標準試驗篩: 一套符合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的金屬絲編織網篩或金屬穿孔板篩。篩框通常為圓形或方形,篩網牢固安裝在篩框上。篩子按孔徑大小依次嵌套,最大孔徑篩在上,最小孔徑篩在下,最底部為接料底盤,最頂部有篩蓋。
- 振篩機: 提供標準化振動或拍擊的機械裝置,確保篩分效率和一致性。對于精細物料或要求高的場合,振篩機是必需的。
- 天平: 精度滿足試驗要求(通常精確到0.1%或0.1g,視樣品量和要求而定),用于稱量試樣總質量及各篩余量。
- 烘箱: 用于烘干試樣(尤其含水分物料),確保試驗結果基于干質量(除非試驗規程允許濕篩)。
- 毛刷: 軟毛刷用于清理篩網上的顆粒,防止堵塞。
- 盛料容器及輔助工具: 樣品盤、勺子、分樣器等。
四、篩分試驗操作步驟(干篩法通用流程)
- 試樣制備:
- 按相關標準規定的方法從大批物料中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樣品。
- 若物料潮濕或含泥,需將試樣放入烘箱(通常105±5°C)烘干至恒重,冷卻至室溫。
- 根據最大粒徑和標準規定,確定所需的試樣最小質量。
- 用分樣器或四分法將總樣縮分至試驗所需質量(記錄為M總)。
- 套篩組裝: 將選好的一套標準篩,按孔徑從大到小的順序自上而下疊放(最大孔徑篩在頂部),最下方放置接料底盤,頂部蓋上篩蓋。
- 試樣裝入: 將稱量好的干燥試樣(M總)小心倒入最頂層的篩子中。
- 篩分過程:
- 手工篩分: 雙手握住套篩,在平整臺面上,以約150次/分的速率,按順時針、逆時針及上下方向輕輕搖動和拍打套篩。持續規定時間(通常幾分鐘),直至各篩每分鐘通過的物料量小于試樣總質量的0.1%為止。
- 機械篩分: 將裝有試樣的套篩牢固安裝在振篩機上,設定規定的振動/拍擊頻率和時間(通常5-15分鐘)。啟動振篩機。
- 篩余物稱量:
- 篩分結束后,小心取下套篩。
- 依次將每個篩子及底盤上的物料分別倒入已知質量的樣品盤中。
- 用軟毛刷輕輕刷凈篩網背面及篩框上的附著顆粒,并入對應篩級的樣品中。
- 稱量每個篩上物(篩余物)的質量(m1, m2, ..., mn)和底盤上的物料質量(m底)。記錄所有質量。
- 數據校驗: 計算所有篩余物質量與底盤物料質量之和(Σm篩余)。Σm篩余與試樣總質量M總的差值(損失量)應不超過M總的1%(或按具體標準要求)。若超差,試驗需重做。
- 數據處理與結果表達:
- 計算各篩余百分率:
(單個篩余質量 mi / M總) × 100%
- 計算累計篩余百分率(Ai):從最大孔徑篩開始,逐級累加該篩及以上所有篩的篩余百分率。
- 計算通過百分率(Pi):
Pi = 100% - Ai
(Ai為對應篩孔的累計篩余百分率)。 - 繪制篩分曲線(粒度分布曲線):通常在半對數坐標紙上,以篩孔尺寸(對數坐標)為橫坐標,通過百分率(算術坐標)為縱坐標,將各篩孔對應的通過百分率點連成平滑曲線。
- 計算特征粒徑:如d10(有效粒徑,通過率為10%對應的粒徑)、d30、d60(控制粒徑)、d50(中值粒徑)、不均勻系數Cu(=d60/d10)、曲率系數Cc(=(d30)²/(d60*d10))等(常用于土壤及集料分析)。
- 填寫篩分試驗記錄表。
- 計算各篩余百分率:
五、試驗注意事項與誤差控制
- 代表性取樣: 這是獲得可靠結果的前提。
- 試樣干燥: 確保試樣完全干燥(水分會影響顆粒流動性和稱量精度),除非規程允許濕篩。
- 篩網完好性: 試驗前檢查篩網是否有破損、變形或堵塞。篩孔尺寸需定期校驗。
- 篩分時間與強度: 嚴格按照規程操作,避免篩分不足(顆粒未充分分離)或過度篩分(顆粒破碎)。
- 稱量精度: 使用合適量程和精度的天平,仔細稱量。
- 損失控制: 操作輕柔,防止物料濺出;毛刷清理徹底但避免損壞篩網。
- 篩分方式選擇: 對含細粒或易團聚的物料,可能需采用濕篩法(加水輔助分散)或結合沉降法分析。
- 標準一致性: 篩子規格、篩分時間、結果計算方法等必須嚴格遵循所采用的試驗標準(如GB/T 14684《建設用砂》、GB/T 14685《建設用卵石、碎石》、ASTM C136/C136M、ISO 3310-1等)。
六、篩分試驗結果的應用
- 工程材料評價: 確定骨料級配是否符合混凝土、瀝青混合料、基層材料等的規范要求。
- 土壤工程分類: 作為土壤分類(如《土的工程分類標準》GB/T 50145)的基礎數據。
- 過濾介質選擇: 確定砂濾料、活性炭等過濾材料的有效粒徑和不均勻系數。
- 研磨工藝優化: 評估研磨產品的細度,指導磨機調整。
- 產品質量控制: 監控粉末、顆粒狀工業產品(如化肥、催化劑、顏料)的粒度規格。
- 科學研究: 分析顆粒物料堆積密度、孔隙率、滲透性、強度等物理力學性質與粒度分布的關系。
篩分試驗以其原理簡單直觀、設備相對普及、成本較低的優勢,成為顆粒物料粒度分析不可或缺的常規方法。掌握其標準操作流程、理解數據處理方法并嚴格遵守注意事項,是獲得準確、可靠粒度分布數據的關鍵。這些數據為材料應用、工藝設計、質量控制和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盡管現代激光衍射等粒度分析技術發展迅速,篩分試驗因其結果的直觀性和在某些粒徑范圍(特別是粗顆粒)的準確性,仍在眾多領域保持著核心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