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合成血液穿透性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抗合成血液穿透性測試:守護生命的關鍵屏障
核心目的:評估防線
抗合成血液穿透性測試是衡量防護材料(尤其是手術服、隔離衣等醫療防護裝備)阻隔模擬血液或體液穿透能力的關鍵手段。其核心目的在于模擬實際風險場景,評估當材料暴露于含有病原體的血液或體液時,是否能有效阻止其穿透,從而保護穿戴者免受血源性病原體(如H、HCV、HIV等)的感染風險。這是保障醫護人員及高危作業人員職業安全的重要防線。
標準體系:共識
該測試已形成國際公認的嚴格標準體系,為評估提供統一標尺:
- ISO 16603: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核心標準,詳細規范了測試方法(通常為恒定壓力法)、測試液體(合成血液)的物理特性(表面張力、粘度等需近似真實血液)、測試條件及結果判定依據。
- ASTM F1670 / F1671: 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的相關標準,被廣泛采用,尤其F1671規定了使用Phi-X174噬菌體穿透試驗來驗證材料對病毒隔絕的有效性(作為更高要求或補充驗證)。
- 各國國家標準: 許多國家基于ISO或ASTM標準,制定了本土化的具體要求(如中國的相關醫藥行業標準YY/T 0700、GB 19082等)。測試需在具有資質認證的實驗室環境下嚴格進行。
測試方法:模擬實戰
測試過程嚴謹模擬實際噴射或接觸壓力情景:
- 樣品制備: 將防護材料樣品固定在專業測試裝置的接收池上方。
- 配制合成血液: 使用紅色染料、增稠劑(如羧甲基纖維素鈉CMC)、表面活性劑等配制粘稠度、表面張力與人體血液接近的合成測試液(非牛頓流體)。
- 施加壓力: 將合成血液置于樣品上方,通過壓縮空氣或其他加壓裝置,在規定時間內(通常1-5分鐘不等)向樣品施加持續穩定的特定壓力(如常見1.75 kPa, 3.5 kPa, 7.0 kPa, 14.0 kPa等不同等級)。
- 穿透觀察: 測試結束后,取下樣品,檢查下方接收池內或樣品背面是否有可見的合成血液液體穿透或濕跡。
- 結果判定: 依據相應標準(如ISO 16603),根據測試壓力和穿透情況判定材料是否通過該壓力等級的測試要求。通常要求不得有任何可見穿透。
性能分級:量化防護力
根據材料所能承受的最高壓力等級而不發生穿透,進行性能分級(依據ISO 16603):
- 低等級防護(如Level 1): 通常要求能承受較低壓力(如1.75 kPa)。適用于預期低風險接觸少量體液或飛沫的場景(如基礎護理)。
- 中等級防護(如Level 2): 要求承受中等壓力(如3.5 kPa)。適用于預期接觸中等量體液或靜脈穿刺等有較低壓力血液暴露風險的操作。
- 高等級防護(如Level 3): 要求承受較高壓力(如7.0 kPa)。適用于預期接觸大量體液、動脈穿刺或外科手術等有較高壓力血液噴射風險的場景。
- 極高等級防護(如Level 4): 要求承受最高測試壓力(如14.0 kPa)。適用于預期存在高強度噴射或大量血液/體液沖擊的最高風險操作(如創傷急救、涉及大血管的外科手術)。
注: 具體分級名稱及對應壓力值可能依據標準版本略有差異,需參照具體標準文本。
核心價值:生命安全的基石
抗合成血液穿透性測試是醫療防護領域不可或缺的安全基石:
- 保障醫護人員安全: 直接降低醫護人員在手術、急救、護理等操作中暴露于含病原體血液而感染的風險。
- 質量控制核心指標: 是防護服、手術衣等產品上市前必須通過的強制性安全檢測項目,確保產品達到宣稱的防護等級。
- 指導正確選擇裝備: 為醫療機構和人員根據不同操作風險等級選擇合適的防護裝備提供科學依據。
- 提升行業防護標準: 推動防護材料技術的持續研發與進步,不斷提升防護屏障的有效性。
- 應用延伸: 其原理和方法也應用于評估其他需要防血液、體液穿透的場景,如消防、救援、特定工業領域的防護服等。
總結
抗合成血液穿透性測試通過高度模擬血液穿透的真實威脅,為評估醫用防護材料的防護性能提供了客觀、量化的科學手段。其建立的標準體系與嚴格的測試流程,是范圍內保障高風險職業從業者(尤其是醫護人員)免受血源性病原體侵害的關鍵技術保障。持續優化測試方法并嚴格執行標準,是筑牢生命安全防線的核心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