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濕滑性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抗濕滑性檢測:保障道路安全的關鍵環節
一、引言
雨天或潮濕路面上的交通事故,往往與輪胎的抗濕滑性直接相關。當車輛行駛在濕路面時,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水膜會削弱摩擦力,導致剎車距離延長、側向失控甚至滑水現象(Hydroplaning)。據統計,約20%的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在濕滑條件下,而抗濕滑性不足是主要誘因之一。因此,準確檢測輪胎的抗濕滑性能,是確保車輛行駛安全的重要環節。
二、抗濕滑性的定義與作用機制
抗濕滑性(Wet Skid Resistance)是指輪胎在濕路面上保持抓地力、防止滑動的能力,本質是輪胎 tread(胎面)與濕路面之間的界面摩擦特性。其核心機制涉及兩個關鍵過程:
- 水膜排除:胎面溝槽通過“泵水”作用將接觸面的水排出,減少水膜厚度;
- 橡膠-路面接觸:剩余水膜被壓縮后,胎面橡膠與路面微觀紋理(如瀝青骨料、水泥紋路)接觸,通過分子間作用力(范德華力)和機械嚙合產生摩擦力。
當水膜厚度超過胎面溝槽深度時,輪胎會完全浮在水面上(滑水),此時抗濕滑性急劇下降,車輛失去控制。
三、抗濕滑性的檢測方法
抗濕滑性檢測分為實驗室測試和實地測試兩類,前者用于研發和質量控制,后者模擬實際行駛條件驗證性能。
(一)實驗室測試:精準控制變量
實驗室測試通過標準化設備,在可控環境下(溫度、濕度、水膜厚度)評估胎面材料或輪胎的抗濕滑性能,常見方法包括:
1. 擺式摩擦系數測定儀(Pendulum Tester)
- 原理:模仿人類步行時鞋底與地面的摩擦,通過擺錘擺動時橡膠滑塊(標準材質為丁苯橡膠)與濕試樣(胎面橡膠或整胎 tread)的摩擦阻力,計算擺值(BPN, British Pendulum Number)或摩擦系數(μ)。
- 標準條件:水膜厚度約0.5mm,測試溫度23±2℃,擺錘擺動角度從6°到30°。
- 結果解讀:擺值越高,抗濕滑性越好。例如,歐盟ECE R117標準要求轎車輪胎的濕滑性能達到Class A(BPN≥80)、Class B(70≤BPN<80)或Class C(60≤BPN<70),其中Class A為最高等級。
2. 室內動態試驗機(如高速環道試驗機)
- 原理:將輪胎安裝在轉鼓上,轉鼓表面模擬濕路面(噴水形成均勻水膜),通過加載裝置施加垂直壓力(模擬車輛重量),并測量輪胎在滾動、剎車或轉向時的縱向抓地力(剎車力)和側向抓地力(抗側滑力)。
- 優勢:可模擬實際行駛速度(如80-120km/h)、載荷和路面紋理,更接近真實場景。
- 數據輸出:剎車距離(從100km/h到0的制動距離)、側向力系數(轉向時輪胎能承受的最大側向力與垂直載荷的比值)。
(二)實地測試:模擬真實場景
實驗室測試無法完全還原復雜的道路條件(如路面坡度、彎道、積水分布),因此需要進行實地濕滑路面測試:
1. 濕滑跑道測試
- 場地要求:專用測試跑道,表面為標準瀝青或水泥路面,通過噴淋系統保持均勻水膜(厚度約1-3mm)。
- 測試項目:
- 直線剎車測試:車輛加速至規定速度(如80km/h),急剎車至停止,記錄剎車距離(濕態與干態的比值越小,抗濕滑性越好);
- 彎道穩定性測試:車輛以固定速度通過濕滑彎道,測量側向加速度(越高表示抗側滑能力越強);
- 滑水閾值測試:逐漸提高車速,直到輪胎出現滑水現象,記錄滑水起始速度(越高越好)。
2. 道路實車測試
- 場景:選擇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真實濕滑路段,測試車輛在起步、加速、剎車、變道時的穩定性,通過傳感器(如加速度計、陀螺儀)記錄數據,評估輪胎在實際使用中的抗濕滑性能。
四、影響抗濕滑性的關鍵因素
抗濕滑性取決于輪胎的材料配方、胎紋設計和胎體結構,三者協同作用:
1. 胎面橡膠配方
- 聚合物基質:丁苯橡膠(SBR)比天然橡膠(NR)具有更好的濕地抓地力,因為其極性基團(如苯環)能與水膜形成更強的吸附力;
- 填充劑:高分散二氧化硅(SiO?)替代傳統炭黑(CB),可顯著提高抗濕滑性——二氧化硅的羥基(-OH)能與橡膠分子形成氫鍵,同時改善橡膠的親水性,減少水膜對接觸面的隔離;
- 增塑劑:環保增塑劑(如環烷油)可降低橡膠玻璃化轉變溫度(Tg),使輪胎在低溫濕環境下仍保持彈性,提高抓地力。
2. 胎紋設計
- 溝槽布局:縱向溝槽(沿輪胎圓周方向)主要負責排水,橫向溝槽(垂直于圓周方向)增強側向抓地力;兩者的組合(如“人”字形或“塊狀”紋)可優化排水效率和接觸面積;
- 溝槽參數:溝槽深度(通常4-8mm)決定了水膜容納能力,深度越淺(如磨損后的輪胎),抗濕滑性下降越快;溝槽寬度和密度(溝槽面積占胎面面積的比例)需平衡排水與接地面積(接地面積過小會降低摩擦力)。
3. 胎體結構
- 胎體剛性:剛性胎體(如高強度聚酯簾布)可提高輪胎在濕路面的接地穩定性,減少胎面變形;
- 接地壓力分布:均勻的接地壓力(通過輪廓設計優化)能確保胎面與路面的全面接觸,避免局部壓力過高導致水膜無法排除。
五、抗濕滑性的標準與法規
為保障車輛安全,主要汽車市場均制定了抗濕滑性強制標準:
- 歐盟:ECE R117法規(《關于輪胎濕滑性能的統一規定》),要求轎車、卡車輪胎的濕滑性能達到Class A、B或C等級,其中Class A為最高要求(適用于高端輪胎);
- 美國:UTQG(Uniform Tire Quality Grading,統一輪胎質量分級系統)中的“牽引等級(Traction Grade)”,分為AA、A、B、C四級,AA表示濕路面剎車性能最佳;
- 中國:GB/T 29046-2012《汽車輪胎濕路面相對抓著性能試驗方法》,采用擺式儀測試,要求轎車輪胎的擺值不低于60(對應ECE R117的Class C)。
六、抗濕滑性與其他性能的平衡
抗濕滑性并非越高越好,需與耐磨耗性、滾動阻力(燃油經濟性)等性能平衡:
- 抗濕滑性 vs 耐磨耗性:高二氧化硅配方或軟橡膠能提高濕地抓地力,但會增加輪胎磨損速度(如Class A輪胎的耐磨里程可能比Class C輪胎少10%-20%);
- 抗濕滑性 vs 滾動阻力:胎面溝槽越多、越寬,排水效率越高,但會增加空氣阻力和滾動阻力(導致燃油消耗上升約5%-8%)。
因此,輪胎設計師需通過配方優化(如使用納米二氧化硅、功能性樹脂)和結構創新(如非對稱胎紋、變節距溝槽),在三者之間找到最優解。
七、與展望
抗濕滑性檢測是輪胎安全性能評估的核心環節,其結果直接關系到車輛在濕滑條件下的行駛安全。隨著材料科學的發展(如新型彈性體、智能材料)和測試技術的進步(如實時監測傳感器、虛擬仿真),未來抗濕滑性檢測將更精準、更貼近實際場景。例如,智能輪胎(內置壓力、溫度傳感器)可實時監測胎面磨損和水膜厚度,提醒駕駛員及時更換輪胎;機器學習可通過大量測試數據優化胎紋設計,進一步提升抗濕滑性與其他性能的平衡。
總之,抗濕滑性檢測不僅是輪胎企業的質量控制手段,更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屏障——每一次精準的檢測,都可能避免一場潛在的交通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