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配碎石試驗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配碎石試驗:材料性能與施工質量控制的核心
引言
級配碎石作為道路基層、底基層及鐵路道砟等工程的關鍵材料,其物理力學性能直接影響工程結構的穩定性與耐久性。級配碎石試驗旨在科學評價其粒徑分布、壓實特性及承載能力,為材料選擇、配合比設計及施工質量控制提供精確依據。以下為完整的級配碎石試驗內容。
一、 試驗目的
- 確定最佳級配: 篩選滿足工程要求的粒徑組合,確保良好的嵌擠密實效果。
- 測定最大干密度與最佳含水率: 為現場壓實提供目標控制值,保證壓實度。
- 評估承載能力: 通過力學指標(如CBR)判斷材料抵抗荷載變形的能力。
- 控制材料質量: 確保進場碎石符合設計規范要求。
二、 主要試驗項目與方法
-
顆粒分析試驗 (篩分法)
- 目的: 測定碎石混合料中各粒徑顆粒的質量百分率,繪制級配曲線。
- 設備: 標準方孔篩一套(規格依據規范要求,如37.5mm, 31.5mm, 19mm, 9.5mm, 4.75mm, 2.36mm, 0.6mm, 0.075mm等)、振篩機、天平(感量0.1%試樣質量)。
- 步驟:
- 取代表性風干試樣,稱重(
m1
)。 - 將試樣倒入按孔徑大小自上而下疊置的篩上,加蓋密封。
- 置于振篩機上篩分足夠時間(通常10-15分鐘)。
- 逐級稱取各篩上存留質量(
mi
)及底盤質量。 - 計算各篩分計篩余百分率、累計篩余百分率及通過百分率。
- 繪制級配曲線(通過百分率為縱坐標,粒徑對數為橫坐標)。
- 取代表性風干試樣,稱重(
- 結果判定: 對照設計或規范要求的級配范圍,判斷是否合格。
-
擊實試驗 (重型或輕型)
- 目的: 確定級配碎石的最大干密度(
ρdmax
)和最佳含水率(wopt
)。 - 設備: 標準擊實儀(含試筒、套筒、底板、擊實錘)、天平(感量0.1g)、烘箱、干燥器、噴水設備、推土器、量筒等。
- 步驟 (以重型擊實為例):
- 試樣制備: 按篩分結果或設計級配配制5份(至少5份)試樣,每份質量約6kg(視試筒大小調整)。分別加入不同水量(預估
wopt
左右,按2%-3%含水率間隔遞增),充分拌勻,悶料備用。 - 分層擊實: 將試筒固定于底板,裝套筒。取一份試樣分3層裝入試筒,每層高度大致相等。每層用擊實錘按規定的擊實功(如重型:錘重4.5kg,落高450mm,每層98擊)均勻擊實。擊實后層面應“拉毛”。
- 脫模稱重: 擊實完成,拆除套筒,修平試樣表面,稱取試筒+濕試樣總質量(
m2
)。 - 測定含水率: 從試樣中心取代表性土樣,測定其含水率(
w
)。 - 計算濕密度與干密度: 計算濕密度(
ρ = (m2 - m0) / V
,m0
為空試筒+底板質量,V
為試筒容積),計算干密度(ρd = ρ / (1 + 0.01w)
)。 - 繪制曲線: 以干密度(
ρd
)為縱坐標,含水率(w
)為橫坐標,繪制ρd-w
關系曲線。曲線峰值點對應的縱坐標為最大干密度(ρdmax
),橫坐標為最佳含水率(wopt
)。
- 試樣制備: 按篩分結果或設計級配配制5份(至少5份)試樣,每份質量約6kg(視試筒大小調整)。分別加入不同水量(預估
- 目的: 確定級配碎石的最大干密度(
-
承載比 (CBR) 試驗
- 目的: 評價級配碎石在貫入荷載作用下的承載能力,是路基材料設計的重要指標。
- 設備: CBR試驗儀(含加載裝置、測力計、貫入桿、膨脹量測量裝置)、試筒(與擊實試驗同規格)、多孔板、荷載板、水槽、天平、量表(百分表)等。
- 步驟:
- 試樣制備與擊實: 按擊實試驗所得的最佳含水率(
wopt
)配制試樣,用與擊實試驗相同的方法和標準擊實功,在CBR試筒內制備3個試樣(需帶多孔板、濾紙、荷載板)。 - 浸水膨脹: 將制備好的試樣(頂面加荷載板)放入水槽內,安裝好膨脹量測裝置(量表)。向水槽注水,使水面高出試樣頂面25mm。記錄初始讀數。浸泡4晝夜(96小時),期間保持水位恒定,定時記錄膨脹量。
- 貫入試驗: 浸泡結束,讀取最終膨脹量。取出試樣,吸去表面水,移入CBR試驗儀。在試樣頂面放置貫入桿及荷載板。施加預壓力(約50kPa)使各部分接觸良好,調整量表歸零。以1-1.25mm/min的速率施加貫入荷載,記錄貫入量(ΔL)為0.5mm, 1.0mm, 1.5mm, 2.0mm, 2.5mm, 3.0mm, 4.0mm, 5.0mm, 7.5mm, 10.0mm, 12.5mm時對應的單位壓力(
p
,kPa)。 - 繪制曲線: 繪制單位壓力(
p
)與貫入量(ΔL)關系曲線。若曲線起點凹向上,需進行修正(原點修正)。 - 計算CBR值: 通常取貫入量2.5mm和5.0mm時的單位壓力(
p2.5
,p5.0
),分別與標準碎石材料在相同貫入量下的標準荷載強度(通常7MPa對應2.5mm,10.5MPa對應5.0mm)相比,計算百分比:CBR2.5 = (p2.5 / 7000) * 100%
CBR5.0 = (p5.0 / 10500) * 100%
取兩者中較大者作為該試樣的CBR值。以3個平行試驗結果的平均值作為該組試樣的CBR值。
- 試樣制備與擊實: 按擊實試驗所得的最佳含水率(
三、 試驗結果應用
- 級配控制: 篩分結果用于判定碎石混合料是否符合設計級配范圍,指導生產或現場調整。
- 壓實標準: 擊實試驗得出的
ρdmax
和wopt
是現場壓實度控制的基準。現場壓實度(現場實測干密度 /ρdmax
* 100%)必須達到設計要求(通常≥96%或更高)。 - 材料強度評價: CBR值是評價級配碎石作為路基或基層材料承載能力的關鍵指標,需滿足設計規范的最低要求(如高速公路基層CBR≥100%)。
- 配合比優化: 試驗結果可用于優化不同粒徑碎石的比例,以獲得更優的力學性能和施工性能。
四、 試驗注意事項
- 代表性取樣: 試樣必須能代表整批材料,取樣方法需規范(如四分法)。
- 設備標定: 試驗前應對篩子、天平、擊實儀、CBR儀等設備進行校準或標定。
- 操作規范: 嚴格按標準試驗規程操作,如擊實分層厚度、擊實次數、貫入速率等。
- 含水率控制: 擊實試驗中,含水率預估和加水悶料過程對結果準確性至關重要。CBR試樣制備必須精確控制為最佳含水率。
- 平行試驗: 重要試驗(如擊實、CBR)應進行平行試驗,結果取平均值,保證可靠性。
- 超粒徑處理: 若試樣含有超過試驗允許最大粒徑的顆粒,需按規范進行剔除或等質量替換處理。
- 記錄完整: 詳細記錄試驗過程、原始數據、環境條件等信息。
五、 試驗依據標準
試驗應嚴格遵循國家或行業現行有效標準,例如:
- 《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程》(JTG E42)
- 《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G 3430) 中擊實試驗(T 0131)和CBR試驗(T 0134)
- 《鐵路工程土工試驗規程》(TB 10102) 相關章節
- 其他相關設計規范中對級配碎石的技術要求。
六、 試驗報告
試驗報告應清晰、完整,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 委托單位、工程名稱、取樣地點與日期。
- 試驗項目名稱及依據標準。
- 試樣描述(來源、外觀、最大粒徑等)。
- 主要儀器設備名稱及編號。
- 詳細試驗方法與過程簡述。
- 核心試驗結果:
- 顆粒分析:各篩孔通過百分率、級配曲線圖、(是否符合要求)。
- 擊實試驗:最大干密度(
ρdmax
)、最佳含水率(wopt
)、ρd-w
關系曲線圖。 - CBR試驗:各試樣的膨脹量、
p-ΔL
關系曲線圖、CBR值(2.5mm和5.0mm)、平均值。
- 試驗與建議。
- 試驗人員、審核人員簽字及試驗日期。
級配碎石試驗是保障道路、鐵路等基礎工程質量的關鍵環節。通過嚴謹規范的顆粒分析、擊實試驗和CBR試驗,能夠精確掌握材料的物理力學特性,為設計提供參數,為施工提供壓實控制標準,最終確保工程結構具有足夠的強度、穩定性和耐久性。試驗人員必須秉持科學、客觀、嚴謹的態度,嚴格執行標準,確保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