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擺測試
發布時間:2025-07-24 22:09:29- 點擊數: - 關鍵詞:扭擺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扭擺測試:評估材料動態力學性能的關鍵技術
概述
扭擺測試是一種經典且重要的動態力學分析(DMA)方法,主要用于測量材料在周期性扭轉應力作用下的力學響應。它尤其擅長評估高分子聚合物、復合材料以及粘彈性材料在特定頻率下的動態模量(主要是剪切模量)和阻尼特性(以損耗因子表示)。這種測試方法對于理解材料在動態工況下的行為至關重要。
核心技術原理
-
基本原理:
- 測試的核心在于使試樣(通常是條形或其他適合扭轉的形狀)圍繞其長軸發生小振幅的周期性振蕩(扭轉)。
- 施加一個已知幅度和頻率的扭轉應變(或應力),精確測量試樣所產生的響應應力(或應變),以及應力與應變信號之間的相位差角(δ)。
- 這個相位差直接反映了材料內部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即阻尼)的能力。
-
關鍵參數測量:
- 動態剪切模量 (G):* 這是材料抵抗周期性剪切變形能力的度量。它包含兩個分量:
- 儲能模量 (G’): 代表材料在形變過程中儲存的可恢復彈性能量,反映材料的彈性或剛度分量。
- 損耗模量 (G’’): 代表材料在形變過程中以熱的形式耗散的能量,反映材料的粘性或阻尼分量。
- 損耗因子 (Tan δ): 定義為損耗模量與儲能模量的比值(G’’ / G’)。這是衡量材料阻尼效率的關鍵指標。Tan δ 值越高,材料吸收振動能量的能力越強。
- 轉動慣量與頻率: 扭擺系統通常具有特定的轉動慣量(I)。對于自由衰減型扭擺,系統的固有頻率(f)與試樣材料的動態剪切模量(G’)直接相關:f ∝ √(G’ / I)。通過測量振蕩頻率,可以計算出 G’。
- 動態剪切模量 (G):* 這是材料抵抗周期性剪切變形能力的度量。它包含兩個分量:
典型測試系統組成
- 驅動系統: 提供精確可控的扭轉振蕩。通常由精密電機(如步進電機或音圈電機)通過傳動機構實現。
- 夾具與試樣: 用于牢固夾持試樣的兩端,確保扭轉力矩有效傳遞。夾具設計需保證試樣只承受純扭矩,避免彎曲等干擾。試樣形狀多為矩形長條、圓形棒或圓筒。
- 位移/角度傳感器: 高精度測量試樣扭轉的角度或位移(應變)。
- 扭矩傳感器: 測量施加在試樣上的扭矩(應力)。
- 溫度控制單元: 精確控制試樣所處的環境溫度(如溫控腔或爐體),用于研究材料性能隨溫度的變化(如玻璃化轉變溫度 Tg 的測定)。
- 數據采集與控制系統: 負責控制測試參數(頻率、振幅、溫度),采集傳感器信號(扭矩、角度、溫度),進行實時計算(模量、損耗因子等)和數據存儲。復雜的軟件用于設定測試規程、數據分析及結果可視化。
主要測試模式與操作
- 自由衰減振蕩:
- 給試樣施加一個初始扭轉角,然后釋放。
- 系統在試樣材料的彈性恢復力和內部阻尼作用下自由振蕩,振幅隨時間逐漸衰減。
- 通過記錄振蕩的衰減曲線(振幅 vs. 時間),可以計算出對數減量(Δ),進而求得損耗因子 Tan δ ≈ Δ / π。同時,測量振蕩頻率即可計算出儲能模量 G’。早期扭擺多采用此模式,操作相對簡單。
- 強迫共振:
- 在固定頻率下,對試樣施加小幅振蕩扭矩(或位移)。
- 改變驅動頻率,掃描尋找系統的共振頻率點。
- 在共振點及其附近,測量振幅和相位響應。通過共振時的振幅峰值(或半功率帶寬法)和相位角變化來計算 G’ 和 Tan δ。此模式精度較高,但頻率點為離散值。
- 強迫非共振(最常用):
- 在選定的固定頻率(或掃頻范圍)下,對試樣施加精確控制的扭轉應變(或應力)波形(通常是正弦波)。
- 直接實時測量產生的應力(或應變)響應信號及其與輸入信號的相位差。
- 根據應力和應變的幅值以及相位差角 δ,直接計算 G*, G’, G’’ 和 Tan δ。此模式頻率選擇靈活,是當前商業動態力學分析儀的主流方法。
核心應用領域
- 玻璃化轉變溫度 (Tg) 測定: 扭擺測試是確定高分子材料 Tg 的極其靈敏的方法。隨著溫度升高,在 Tg 點附近,儲能模量 G’ 會急劇下降(幾個數量級),而損耗模量 G’’ 和損耗因子 Tan δ 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峰值。
- 次級松弛行為研究: 在低于 Tg 的區域,可以探測到由較小運動單元(如側基、局部鏈段)運動引起的次級轉變峰(β, γ 等),揭示材料的低溫韌性或脆性機制。
- 阻尼性能評估: 直接測量 Tan δ 值,定量評估材料的吸能或減振能力。這對于選擇減振降噪材料(如汽車NVH控制、機械減振墊)至關重要。
- 固化過程監控(熱固性材料): 通過測量儲能模量 G’ 和損耗因子 Tan δ 隨時間或溫度的變化,可以精確追蹤樹脂體系的凝膠點、固化程度和最終固化狀態。
- 頻率依賴性研究: 在恒定溫度下改變頻率,可研究材料力學性能的頻率響應特性(時溫等效原理的基礎)。
- 材料性能比較與質量控制: 快速比較不同配方、批次材料的動態力學性能差異,用于研發和質量控制。
- 復合材料界面評價: 分析纖維增強復合材料中纖維與基體之間的界面粘接狀態,界面性能不佳常表現為 Tan δ 峰值的升高或峰形的變化。
扭擺測試的核心優勢
- 高靈敏度: 對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轉變及其他松弛過程非常敏感,分辨率高。
- 直接測量剪切性能: 特別適合評估材料的剪切模量和阻尼行為。
- 寬溫域覆蓋: 結合溫控系統,可在極低溫到高溫范圍內進行研究。
- 頻率范圍適中: 特別是在低頻區域(0.01 - 100 Hz),能有效表征材料的長時松弛行為。
- 試樣制備相對簡單: 所需試樣尺寸通常較小。
存在的局限性與挑戰
- 試樣尺寸與形狀要求較高: 試樣必須足夠長且形狀規則,以實現相對均勻的剪切應力/應變場。
- 夾具效應: 夾具的剛度和夾持力可能影響測量結果,特別是對于薄或軟的材料。
- 有限頻率范圍: 雖然低頻性能優異,但高頻測試能力通常不如超聲波或基于壓電技術的DMA方法。
- 數據分析復雜性: 精確求解動態模量需要考慮試樣的幾何形狀和邊界條件,有時需進行理論修正。
- 高阻尼材料的精度: 對于損耗因子非常高的材料,自由衰減和共振法可能誤差增大,強迫非共振法更為可靠。
總結
扭擺測試憑借其對材料剪切動態力學性能,尤其是阻尼行為和轉變溫度的卓越表征能力,已成為高分子科學、復合材料工程等領域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不論是探究材料的基本分子運動機理、優化配方設計,還是評估產品的服役性能和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扭擺測試都能提供關鍵性的數據支持。隨著自動化、溫控精度和數據分析能力的不斷提升,它將繼續在材料研發與應用中發揮核心作用。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