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掛性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流掛性檢測:原理、方法與應用
引言:理解垂直涂層流動的本質
在涂料、油墨、膠粘劑等行業,流掛性是衡量產品在垂直或傾斜表面施工后,抵抗因重力作用向下流動或變形能力的關鍵性能指標。良好的流掛性是保證涂層均勻性、厚度控制、外觀質量及最終性能的基礎。流掛性檢測通過量化評估材料的抗流掛能力,對配方開發、工藝優化和質量控制至關重要。
核心危害:流掛帶來的實際后果
流掛現象絕非僅是外觀瑕疵:
- 涂層不均與厚度失控: 導致局部過薄(防護性下降)或過厚(干燥慢、開裂風險增高)。
- 嚴重外觀缺陷: 形成難看的淚痕、波紋、滴掛,影響產品美觀度和價值。
- 性能隱患: 過厚區域干燥不徹底易引發起泡、剝落;關鍵區域(如邊角)涂層流失則削弱保護作用。
- 返工與成本增加: 修復流掛缺陷耗費大量工時與材料,顯著推高生產成本。
核心方法與工具:量化抗流掛能力
流掛性檢測主要分為實驗室精確測量和現場快速評估兩類方法:
-
實驗室精確測量法:
- 刮板流變儀法: 將樣品填充帶凹槽的刮板,抹平后垂直放置。固化后測量凹槽內殘留樣品的最大厚度,即臨界流掛厚度(單位常為μm或mil),臨界值越高抗流掛性越好。
- 多齒流掛儀法: 使用帶不同深度齒條的刮板涂布樣品形成梯度膜厚條帶,垂直放置。觀察出現流掛痕跡的齒條位置,確定對應的臨界膜厚。效率高,常用作配方篩選。
- 旋轉粘度計/流變儀法: 測量材料在低剪切速率(模擬施工后靜止狀態)下的粘度。通常低剪切粘度越高,抗流掛性越好。可結合屈服應力分析。
-
現場快速評估法:
- 簡易刮棒法: 使用帶凹槽或臺階的刮棒在基材上涂布形成不同厚度的濕膜,垂直放置觀察出現流掛的厚度位置。
- 刷涂/輥涂觀察法: 直接在實際基材上按標準厚度施工,觀察垂直面是否出現流掛、滴落。主觀性強,常用于初步判斷。
標準規范:檢測的基石與可比性
遵循公認標準是保證檢測結果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性的前提:
- 國際通用標準:
ISO 16862:2015
(色漆和清漆 - 測定抗流掛性)詳細規定了使用刮板流變儀或多齒流掛儀的方法。 - ASTM標準:
ASTM D4400
(使用旋轉粘度計測定流掛性) 和ASTM D2196
(有機涂料的流變性測定)中也涵蓋了相關方法。 - 國家標準: 如中國國家標準
GB/T 9264
(色漆和清漆 抗流掛性評定) 等效采用ISO標準。 - 行業/企業內控標準: 常依據通用標準制定更具體的參數(如干燥條件、觀察時間)。
環境控制:不可忽視的關鍵變量
環境因素對流掛行為有顯著影響:
- 溫度: 溫度升高通常降低粘度,加劇流掛風險。標準檢測需在恒溫(如23±2°C)下進行。
- 濕度: 高濕度可能影響某些水性體系的干燥速度,間接影響流掛。需監測記錄。
- 基材與施工參數: 基材吸收性、表面張力及施工方法(刷涂、噴涂、輥涂)、濕膜厚度等必須保持一致或在報告中明確說明。
結果解析與應用:從數據到決策
檢測結果的核心解讀在于確定材料的臨界流掛厚度或臨界施工膜厚:
- 臨界值越高,抗流掛性越佳: 表明該材料能在更厚的濕膜狀態下保持穩定,不易發生流淌。
- 指導配方開發: 對比不同配方(如增稠劑種類/用量、樹脂選擇、溶劑體系)的臨界值,優化抗流掛性能。
- 設定施工規范: 為特定產品規定安全的單道施工最大濕膜厚度(通常小于臨界值的80%)。
- 質量控制: 作為入廠檢驗或批次放行的指標,確保產品性能穩定符合要求。
- 問題診斷: 現場出現流掛時,可通過標準檢測復現問題,分析原因(如配方變動、施工過厚、環境變化)。
結語:流動穩定性的關鍵保障
流掛性檢測是理解和控制材料在重力作用下行為的關鍵技術手段。通過規范化的檢測方法、嚴格的環境控制和科學的解讀應用,能夠有效評估涂覆材料的抗流掛能力。這不僅為產品配方優化提供了數據支撐,也為現場施工工藝參數的制定、產品質量的穩定控制以及涂層最終性能的保障筑起了堅實防線。持續的流掛性研究與應用,對提升產品品質、減少浪費、滿足日益嚴苛的施工和性能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