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濕性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防潮性能的科學評估:全面解讀抗濕性測試
一、 核心概念:什么是抗濕性?
抗濕性,是指材料或產品抵抗液態水(包括水蒸氣)滲透、吸附、吸收或由此引發性能劣化的能力。它關乎產品在潮濕環境下的穩定性、功能保持性、安全性和使用壽命。液態水或高濕環境可能引發多種負面效應:
- 材料劣化: 木材膨脹變形、金屬銹蝕、紡織品霉變、紙張變形褶皺、復合材料分層。
- 性能失效: 電子元件短路、絕緣材料導電性增加、光學器件霧化、粘合劑脫粘、涂層起泡剝落。
- 功能喪失: 包裝失去保護作用、過濾材料堵塞、透氣薄膜失效、吸音材料性能下降。
- 安全隱患: 電氣設備漏電風險增加、濕滑表面導致滑倒、微生物滋生引發衛生問題。
因此,科學、準確地評估抗濕性,對于材料選擇、產品設計、工藝控制、質量保證及可靠性預測至關重要。
二、 關鍵場景:抗濕性測試的應用領域
抗濕性測試廣泛應用于眾多行業,是產品環境適應性的核心指標之一:
- 包裝行業: 評估食品、藥品、電子產品、精密儀器等包裝材料(塑料膜、紙張、復合材料)對水汽的阻隔能力,確保內容物在儲存、運輸過程中的品質。
- 建筑材料: 測試外墻涂料、防水卷材、密封膠、保溫材料、木材及木制品等抵御雨水、濕氣滲透的能力,關系到建筑結構的耐久性和室內環境。
- 紡織服裝: 評價織物(如戶外服裝、帳篷、醫用防護服)的防水性、防潑水性、透濕性(濕舒適性)以及抗沾濕能力。
- 電子電氣: 驗證元器件、電路板、外殼、連接器、絕緣材料等在潮濕環境或意外液體接觸(如IP防護等級測試中的防水部分)下的工作可靠性和安全性。
- 汽車工業: 檢測車燈、線束、傳感器、內飾件、車身密封件等部件的防水密封性能和耐潮濕老化性能。
- 涂料與粘合劑: 評估涂層在潮濕環境下的附著力、防腐蝕性、抗起泡性;測試膠粘劑在濕態下的粘接強度保持率。
- 其他領域: 家具(防潮性)、醫療器械(生物相容性與防潮)、航空航天(嚴苛環境適應性)、文物保護等。
三、 遵循標準:抗濕性測試的規范依據
為確保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公信力,測試通常依據國際、國家或行業標準進行。部分常用標準包括:
- 通用基礎標準:
- ISO 4611: 塑料 - 濕熱、水噴霧和鹽霧暴露效應的測定。
- ISO 6270 (系列): 色漆和清漆 - 耐濕性的測定(如冷凝水試驗、水浸試驗)。
- ASTM D4585: 涂層相關冷凝測試的標準實施規程。
- 包裝材料阻隔性:
- ISO 2528: 薄片材料 - 水蒸氣透過率的測定 - 重量(杯式)法。
- ASTM E96/E96M: 材料的水蒸氣透過性標準測試方法。
- GB/T 1037: 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氣性試驗方法 杯式法。
- 紡織品防水性:
- ISO 811: 織物 - 耐靜水壓的測定。
- AATCC 22: 拒水性:噴淋試驗。
- AATCC 35: 拒水性:雨淋試驗。
- GB/T 4744: 紡織品 防水性能的檢測和評價 靜水壓法。
- 電子電氣防護:
- IEC 60529: 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 - 其中IPX1至IPX9K專門針對防水等級測試。
- IEC 60068-2-30: 環境試驗 第2-30部分:試驗 - 試驗 Db:交變濕熱(12h + 12h 循環)。
- 鹽霧腐蝕(評估在含鹽潮濕環境下的抗蝕性):
- ISO 9227: 人造大氣腐蝕試驗 鹽霧試驗。
- ASTM B117: 鹽霧測試的標準實施規程。
- GB/T 10125: 人造氣氛腐蝕試驗 鹽霧試驗。
四、 核心方法:常見抗濕性測試技術詳解
根據測試目的和模擬環境的不同,主要測試方法可分為以下幾類:
- 1. 水蒸氣透過性測試 (WVTR - Water Vapor Transmission Rate):
- 目的: 定量測量材料允許水蒸氣分子透過的速率。適用于薄膜、片材、涂層等阻隔性材料。
- 原理: 在試樣兩側建立恒定的水蒸氣壓力差(通常一側高濕,另一側干燥),測量單位時間內透過單位面積試樣的水蒸氣質量。
- 方法:
- 重量法 (杯式法): 最常用。將試樣密封在裝有干燥劑(吸濕)或蒸餾水(供濕)的透濕杯上,置于恒溫恒濕環境中,定期稱量透濕杯的重量變化,計算WVTR。標準如ISO 2528, ASTM E96。
- 紅外傳感器法: 試樣將測試腔分隔為高濕側和干燥側,干燥側的載氣將透過的水蒸氣帶到紅外傳感器進行檢測,實時測量WVTR。速度更快,精度高。
- 電解傳感器法: 與紅外法類似,但透過的水蒸氣在干燥側被載氣帶到電解池,通過測量電解電流計算透濕量。
- 2. 防水性 (耐液態水滲透) 測試:
- 目的: 評估材料或產品抵抗液態水滲透、潤濕的能力。
- 方法:
- 靜水壓法: 主要用于織物、無紡布、紙張等。將試樣一側承受持續增加(或恒定)的水壓,記錄水從另一側滲出時的壓力值(耐靜水壓)。標準如ISO 811, GB/T 4744。
- 噴淋/雨淋法: 模擬雨水沖擊。試樣固定在一定角度,用規定流量和壓力的水噴灑一定時間,通過觀察試樣背面潤濕情況或稱量透過水量評定防水等級。標準如AATCC 22 (噴淋), AATCC 35 (雨淋)。
- 沾水法: 將水滴在水平放置的試樣表面,觀察水滴形態(接觸角)或在一定時間內被吸收的情況,評估其拒水(防潑水)能力。標準如ISO 23232 (滾動角法)。
- 水浸漬法: 將試樣完全或部分浸入水中(常溫或加熱),保持規定時間,取出后檢查外觀變化、尺寸變化、重量變化、性能變化(如強度、絕緣性)等。標準如ISO 2812 (涂層耐液體介質測定)。
- IP防護等級測試 (防水部分): 模擬不同強度的水侵襲。如IPX1至IPX9K,分別對應垂直滴水、傾斜滴水、淋水、濺水、噴水、猛烈噴水、短時浸水、持續浸水、高壓/高溫噴水等。標準如IEC 60529。
- 3. 耐濕熱老化測試:
- 目的: 評估材料或產品在高溫高濕環境長期作用下的穩定性(如顏色、外觀、機械性能、電氣性能的變化)。
- 原理: 將試樣置于恒定的高溫高濕環境(如85°C / 85% RH)或交變溫濕度環境(如40°C, 95% RH 升溫至高溫,再降溫至高濕)中,持續規定時間。
- 方法: 主要使用恒溫恒濕試驗箱或高低溫(濕熱)交變試驗箱進行。標準如IEC 60068-2-78 (恒定濕熱), IEC 60068-2-30 (交變濕熱)。
- 4. 鹽霧測試:
- 目的: 評估材料或產品(尤其是金屬及其防護層)在含鹽潮濕大氣環境下的耐腐蝕性能。
- 原理: 在密閉的鹽霧試驗箱中,將含鹽溶液(通常為5% NaCl)霧化噴出,形成彌漫的鹽霧環境,試樣暴露其中。
- 方法: 主要有中性鹽霧(NSS)、乙酸鹽霧(AASS)和銅加速乙酸鹽霧(CASS)。標準如ISO 9227, ASTM B117。
五、 結果解讀:如何評估抗濕性表現
測試結果的評估方式取決于具體的測試方法和標準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 量化指標:
- 水蒸氣透過率 (WVTR): 單位通常為 g/(m²·day)。數值越低,阻隔水蒸氣能力越強。
- 耐靜水壓: 單位 kPa 或 cmH?O。數值越高,抵抗水滲透能力越強。
- 透水量: 單位 g 或 ml。水浸漬或噴淋后透過試樣的水量,越少越好。
- 接觸角/滾動角: 度量水滴在表面的潤濕程度,角度越大(或滾動角越小),拒水性越好。
- 腐蝕等級/起泡等級/附著力等級: 根據標準圖譜或描述進行評級(如ISO 4628系列)。
- 性能變化率: 測試前后關鍵性能(如拉伸強度、絕緣電阻)變化的百分比。
- 等級評定:
- 噴淋/沾水等級: 如 AATCC 22 的 0-5級(5級最好)。
- IP防護等級: 如 IPX7(短時浸水防護)。
- 鹽霧測試后的腐蝕等級: 如 ISO 10289 規定的保護評級(RP)和外觀評級(RA)。
- 定性描述:
- 觀察試樣表面是否有水珠、潤濕、變色、起泡、剝落、銹蝕、霉點等可見缺陷。
- 描述性能變化的趨勢(如強度下降、電阻降低)。
重要原則:
- 明確標準: 結果解讀必須嚴格依據所執行測試標準中規定的判定準則。
- 設定基準: 評估結果是否“合格”需要參照產品規范、行業要求或客戶約定的具體性能指標或等級要求。
- 綜合考量: 抗濕性往往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需結合具體應用場景(暴露時間、濕度水平、溫度、液體種類、受力情況等)來綜合理解測試結果的實際意義。
:科學防潮的基石
抗濕性測試是連接產品設計與實際應用環境的關鍵橋梁。通過科學嚴謹的測試方法,我們能精準量化材料與產品在潮濕環境中的表現,預測其長期可靠性,從而指導研發方向、優化生產工藝、嚴控產品質量,并最終保障終端用戶的使用體驗與安全。從食品包裝的保鮮到電子設備的穩定運行,從建筑結構的耐久到戶外裝備的防護,抗濕性測試無處不在,為產品在復雜多變的環境條件下構筑起一道堅實的“防潮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