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性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材料韌性與可靠性的關鍵:深入解析撓性測試
引言
在追求設備輕薄化、可穿戴化和功能集成化的今天,能夠承受反復彎曲、折疊或扭曲的材料與結構變得至關重要。如何確保這些柔性元件在長期使用中不失效?撓性測試正是解開這一難題的核心鑰匙,它通過模擬真實應力,精準評估材料的耐疲勞極限和使用壽命。
一、核心原理:模擬應力,探知極限
撓性測試的核心在于模擬材料或組件在實際應用中可能經歷的彎曲、折疊、扭轉等力學行為。其基本原理涉及:
- 力學加載: 使用專業儀器對試樣施加可控的彎曲力或位移。常見方式包括:
- 三點/四點彎曲: 試樣兩端支撐,中部施加載荷,產生彎曲變形。
- 卷繞/彎折: 將試樣圍繞特定直徑的圓柱體(心軸)反復卷繞或進行特定角度的折疊。
- 扭曲: 對試樣施加扭轉載荷。
- 拉伸/壓縮伴隨彎曲: 更復雜地模擬實際工況(如可拉伸電子設備)。
- 循環往復: 測試的關鍵是重復性。儀器會以設定的頻率、角度或弧度,對試樣進行成千上萬次,甚至數百萬次的循環彎曲/折疊操作。
- 失效監測: 在整個測試過程中或測試間隔,密切監控試樣狀態。失效判據通常包括:
- 電氣性能變化: 電阻顯著增大、斷路、短路(對于導線、FPC、柔性顯示器等)。
- 機械性能退化: 出現裂紋、分層、斷裂、塑性變形不可恢復。
- 功能喪失: 如傳感器失靈、顯示異常等。
- 環境模擬(可選): 有時測試會在特定溫度、濕度或化學環境下進行,以評估環境因素對撓曲壽命的影響。
二、關鍵方法:精準復現,多樣評估
根據測試對象和目的,主要測試方法包括:
- 動態彎曲疲勞測試:
- 原理: 試樣在兩點間反復彎曲(如U型彎曲),或圍繞滾輪/心軸進行卷繞-釋放循環。
- 應用: 評估電線電纜、漆包線、金屬箔材、柔性印刷電路板(FPC)等在動態彎曲下的壽命。關鍵參數:彎曲半徑(R)、彎曲角度、循環速度。
- 折疊疲勞測試:
- 原理: 模擬手機屏幕、折疊設備鉸鏈區域的反復開合動作。試樣被精確地沿折疊線進行反復折疊(如向內/向外折疊180度)。
- 應用: 評估柔性顯示屏(OLED)、覆蓋玻璃(UTG)、柔性蓋板材料、折疊屏鉸鏈結構及連接FPC的耐久性。關鍵參數:折疊半徑、折疊角度、折疊速度、折疊次數。
- 卷繞測試:
- 原理: 將試樣(如薄膜、線材)緊密卷??在特定直徑的心軸上并保持一定時間,或進行多次卷繞-釋放。
- 應用: 評估材料在極限彎曲狀態下的抗開裂性、層間附著力及變形恢復能力。常用于評估保護膜、光學膜、絕緣材料等。
- 扭曲測試:
- 原理: 對試樣施加扭轉載荷,使其繞自身軸線旋轉。
- 應用: 評估導線、線束、編織套管等在安裝或使用中可能承受扭轉力的耐受能力。
- 結合環境的老化測試:
- 原理: 在溫濕度箱或特定氣氛環境中進行上述撓性測試。
- 應用: 評估高溫高濕、低溫或腐蝕性環境對材料撓曲壽命的加速影響,預測更嚴苛條件下的可靠性。
三、應用價值:貫穿研發與質控的生命線
撓性測試的應用范圍極其廣泛,是眾多行業保障產品可靠性的基石:
- 電子與半導體:
- 柔性印刷電路板、柔性扁平電纜的耐彎折壽命評估。
- 柔性顯示屏(OLED等)及其封裝材料、觸控傳感器在折疊狀態下的可靠性驗證。
- 芯片封裝互連結構(如金線、銅柱)在板級彎曲下的可靠性。
- 可穿戴設備內部連接線和傳感器的彎曲耐久性。
- 線纜與連接器:
- 各類電線、電纜(尤其是機器人用拖鏈電纜)、數據線在反復彎折下的導體斷裂、絕緣破損風險評估。
- 連接器端子及其焊點在動態應力下的性能保持能力。
- 新能源:
- 動力電池內部柔性連接片(Busbar)在車輛振動及溫度循環下的抗彎折疲勞能力。
- 光伏組件內部匯流帶在安裝和風載下的彎曲可靠性。
- 醫療器械: 評估導管、可植入柔性電子器件在人體內長期彎折環境下的功能穩定性和安全性。
- 材料研發與基礎研究:
- 新型柔性材料(彈性體、凝膠、復合材料、超薄玻璃)的力學性能表征。
- 涂層、薄膜在彎曲狀態下的附著力、抗裂紋擴展能力測試。
- 研究材料微觀結構(如裂紋萌生與擴展)與宏觀撓曲性能的關系。
四、挑戰與展望:追求更精準的預測
盡管撓性測試技術日益成熟,仍面臨挑戰并持續發展:
- 標準化與可比性: 不同應用、不同廠商的測試方法(如彎曲半徑、速度、失效判據)差異較大,測試結果橫向比較困難。推動更細分的行業/國際標準是關鍵。
- 復雜工況模擬: 實際應用中,材料往往同時承受彎曲、拉伸、壓縮、扭轉及環境應力的耦合作用。開發能更真實模擬多物理場耦合的測試設備和方法是趨勢。
- 微型化與高精度: 隨著器件尺寸不斷縮?。ㄈ缈衫煳㈦娮樱?,對測試設備的分辨率、定位精度和微小載荷/位移的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顯微觀察(如原位電鏡)與力學測試結合越來越重要。
- 失效機理的深入理解與預測建模: 結合齊全的材料表征技術和計算機模擬(如有限元分析),建立從微觀失效機理到宏觀疲勞壽命的預測模型,減少實物測試依賴,加速研發。
- 自動化與智能化: 集成自動上下料、機器視覺進行在線缺陷檢測、AI算法分析測試數據并預測壽命,提高測試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結語
撓性測試已超越簡單的“掰彎”概念,成為一門融合材料科學、力學、電子技術和精密機械的綜合性評價技術。它為柔性材料與結構的設計選型、工藝優化、質量控制和壽命預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學依據。隨著柔性電子、可穿戴設備、仿生機器人等領域的蓬勃發展,對材料可靠性的要求將愈發嚴苛。不斷提升撓性測試的精確性、模擬真實性和智能化水平,是保障未來創新產品經久耐用的核心支撐。持續精進這一技術,方能推動柔性科技行穩致遠。

